音乐剧《近乎正常》:关注非常家庭,抚慰艰难人生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润

2023-02-11 20:16 语音播报

文娱

《近乎正常》是21世纪第一部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并获得3项托尼奖大奖的“双料”百老汇现象级摇滚音乐剧。但将其引进中国并转化为中文版上演,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它和大多数浪漫动人、轻松欢乐的音乐剧不同,而是将视角关注到了“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及其家庭,同时提出了对于大多数人和家庭也都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正常是什么?”“一切正常就好吗?”

躁郁症俗称“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感异常高涨或低落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两种精神状态会在同一患者身上间歇交替反复发作,且转躁和转郁的周期不定,不稳定性极强,很难治疗。剧中的女主人公戴安娜就是这样一位患者,她18年来一直活在儿子夭折的阴影中,并时刻幻想出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形象。这让始终陪伴她的丈夫和女儿饱受困扰又无能为力。但这个中产阶级家庭又一直强装快乐和坚强,维持“和谐家庭”假象。直到戴安娜因为病情加重,接受了电疗治疗后,失去了部分记忆,为了寻找失去的记忆,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重新开始面对真实的自我,并试着做出接受或者改变。最终,借女儿口中说出“我不需要一切正常,那太不可思议。只要近乎正常,我就可以”,陷在困境与黑暗中的一家人,也由此有了“长夜尽头,总会有光”的救赎和希望。

这样一个有些暗黑、压抑的当代家庭故事,戳中了不少人的心。无论是自己也曾身处暗夜饱受煎熬的人,还是身边的亲人或朋友有过相近经历,看这部戏时都会有一种既扎心又动容的感觉。“正常”,本应是给人安全感的一个词,可是一旦作为一种刻板的社会标准,反倒有可能变成一种负担或桎梏。抑郁症人群不仅忍受着心理和生理的痛苦,还可能承受着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同时,许多人即便没有患病,但在“正常”“成功”“完美”等各种社会标准和要求下,也深感心累,甚至有过“崩溃时刻”。这时如果听到一句“不必太正常,近乎正常就可以”,心灵也会获得理解和抚慰。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会适应这部作品的题材和风格。《近乎正常》的音乐,和大多数音乐剧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旋律不同,常常会给人一些“不太正常”的感觉。太多不规律的节奏、变拍、变速,不仅非常细致地描摹着人物复杂混乱的不安心理状态,也对观众的情绪产生影响,让人有一种紧张窒息之感。

“一切安全稳当。”一直活在病痛和幻觉折磨中的戴安娜表面很坚定自信地这样唱。“全都会变好!”戴安娜的丈夫丹在妻子服药治疗之后似乎很快乐得意地这样唱。但这些唱词背后充满激烈或诡异变奏的旋律,听上去可让人一点也不觉得“安全稳当”,反而感到潜藏着危机,让人更加怀疑人物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音乐,不会让所有人都感到愉悦舒服,但会呈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让观众们跟随人物去感受情绪的起伏,更深切理解剧中人的处境和痛苦。演员们细腻生动的表演,准确到位的唱功,不仅诠释出了创作者精心编织出的音乐潜台词,也给观众带来震撼与共鸣。

《近乎正常》的中文译配程何本人就曾因为抑郁焦虑病情加重,住进过安定医院,后来被诊断出是躁郁症患者。像她这样因为误诊耽误了治疗的患者不在少数。这也让她更觉得有一种责任,让她一定要好好做这部戏,做得客观而且有力,因为中国的舞台,“的确需要这样一个剧”。

正如《近乎正常》的舞美设计,既像一座中产家庭的房子,又像生活中的万家灯火;每个人在自己的格子里时,是如此孤独;但又有无数象征着“沟通”的阶梯,将芸芸众生彼此相连。该剧乐队和其他音乐剧现场乐队老老实实在乐池中正常演奏也完全不同,而是被放在了舞台上的不同格子当中。而音乐跨越空间的连接,更让我们深信,人类的悲欢虽然并不相通,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近乎正常”的家庭和社会中,爱和信念,是支撑每个人最重要的力量;面对与沟通,也是最有效的做法。

七幕人生作为一家深耕音乐剧本土化的戏剧团队,多年来引进和制作了多部独特、深刻、充满人文情怀和艺术水准的优秀作品。这一次音乐剧《近乎正常》中文版五周年纪念版的上演,不只是以实力迎接重创之后演出行业的复苏,也是在用艺术照亮每一个经历了风雨暗夜等待光明的心灵。

大戏看北京

编辑:李夏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