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的山川》:华夏民族最古老历史记忆的源头在这儿
北京日报 | 作者 刘宗迪

2023-02-17 16:47 语音播报

热点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华夏民族历史记忆的源头

《众神的山川——〈山海经〉与上古地理、历史及神话的重建》,商务印书馆出版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战国秦汉时期,《山海经》多被作为地理书看待。《吕氏春秋》《淮南子》是援引《山海经》最多的两部古书。时至今日,不仅一些学者忽视了《山海经》的地理学价值,许多读者更视《山海经》为上古神怪读物。书中记载的那些山川方国,也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神秘莫测。至于那些山川何在、方国何处,它们反映的是哪个时代、哪个地域的地理知识,则越来越无人问津。

曾经被视为地理教科书的《山海经》,是战国秦汉之际知识界认识和想象世界,并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的主要依据:在这个广袤的大地上,中国九州位于世界的中央,大地的四方为大海环绕,四海之外是为形形色色的殊族异类、奇鸟怪兽、神灵物怪所居住和栖息的荒蛮地带;大荒之外,则是渺茫不可知的天地之际,四时变换的风就从那里吹来,日夜流转、四时轮回的日月星辰也是在那里升起和降落。

或许,《山海经》是祖先们留下来的一幅充满记号与暗示的地图,以便引领在悠悠岁月中彷徨迷途的后人,穿越山重水复,回到那个早已遮蔽于神话与传说之下的古国神州。

彼时,泰山以西、河济之间,因为众川所会,为天下交通之咽喉,四方族群之辐辏,因此成为上古时期众多古国“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地理舞台,在孕育了众多华夏早期文明古国的同时,也成为华夏上古神话和历史传说的发祥地,可以说,泰山西麓、河济之间的古兖州地区,作为华夏世界观中最早的“天下之中”,才是华夏古史记忆发生和流传的最初渊薮。

直到武王克商,继之以周公东征,经过前后长达三年的战争,残商践奄,灭国五十(《孟子·滕文公下》),彻底扫平了东方势力,华夏世界的政治中心从东土移至西土,泰山地区从此失去了其作为“天下之中”的资格。

对此殷周之际天下中心自东徂西的巨变,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开篇已详言之: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皞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皞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王国维有见于古书所记太皞、黄帝、少皞、颛顼、帝喾、陶唐氏等上古帝王之墟,皆在鲁、陈、卫等地,断定东方为华夏上古文化的发祥地。至武王伐纣,周人犹未能抚有东土,直到周公东征,克商践奄,而后东方始被征服,周人定都西土,华夏政治和文化中心才移至西土。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都邑皆在东方,《山海经》尤其是《大荒经》提供了最为确凿可靠的史料证据。《大荒经》记载了多处与传说中神明和帝王相关的山川、丘墟、国都和陵墓。其中,见于《大荒东经》者,有少皞之国、帝俊之坛。见于《大荒南经》者,有苍梧之野,为舜与叔均所葬;有渊,为舜之所浴;有缗渊,为少昊之子所处;有水四方,名曰俊坛,当为帝俊所浴;有白渊,为昆吾之师所浴;有甘渊,为羲和浴日之处;有颛顼之国;有岳山,为帝尧、帝喾、帝舜所葬。

在这份并不完全的清单中,少皞、颛顼、帝尧、帝舜等古书中提到的商代以前古帝王和神明几乎悉数在场,足以证明这幅大荒版图所反映的区域,就是华夏神话和古史传说中众多神明和帝王的故墟所在。这些神明和帝王几乎涵盖了零星保存于先秦古书中的华夏神话和古史传说之全部,这意味着,我们所知道的华夏上古历史记忆几乎全部源于山东地区,大荒版图所呈现的这一古国林立的东土世界,就是华夏民族最为古老的历史记忆的真正源头。

(摘自《众神的山川——〈山海经〉与上古地理、历史及神话的重建》,商务印书馆出版)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