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会议:一场四个月的政策辩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刘永加

2023-02-17 16:54 语音播报

学习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一次多方代表参加的会议,开得很热烈,讨论很深入,达到各方面的预期目的。这就是汉昭帝时的“盐铁会议”,也称“盐铁之议”。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汉王朝的首都长安格外热闹,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参会的人员阵容很强大,出席会议的政府官员有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还有民间代表,由三辅、太常各举“贤良”二人,各郡国察举“文学”一人,总计60人。会期长达4个多月,商讨汉王朝罢黜盐、铁、酒等专营政策。

召开这个会议的背景是:汉武帝执政后,经济政策上改变了汉初以自由放任为主调的经济政策,在桑弘羊的主持下实施了盐铁官营、酒榷专卖等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目的是为了解决讨伐四夷、抗击匈奴的军费,抑制地方势力发展,以及解决中央政府财政危机。这些政策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加重了商人的赋税,导致民间商业窒息,许多商人破产。后期,汉武帝曾发布《轮台诏》,检讨自己的执政弊端,要改变这种方法。汉武帝去世后,霍光与桑弘羊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权力斗争在所难免,二人政见也不同。霍光主张沿续《轮台诏》抚恤民生的精神,逐步改革武帝旧政,而桑弘羊则主张深化武帝内兴聚敛、严刑峻法、外事四夷的方略,完成武帝未竟的事业。

在这种形势下,霍光主张召开这次会议,意图是在这次会议上攻击桑弘羊的政治主张,达到削弱对手的目的。

《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 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 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会议开得很热烈,讨论焦点是“民所疾苦,教化之要”。来自民间的代表人士首先对盐铁官营等财政措施进行了全盘否定,进而攻击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他们指责盐铁官营、均输、酒榷等“与民争利”,把盐铁等官营视为民所疾苦的根源;主张让农民从事农业这个本业,抑制商业这个末业,即重农抑商。他们认为盐铁官营之后,只注重产量,质量差,价格高,生产的农具多但不适用;同时还存在不准挑选、购买不便、强买强卖和强迫农民服役等问题。还有推行均输法以后,均输官征收当地没有的物品,采取欺诈手段,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给农民造成了更大的负担和痛苦。还有平推法的施行,导致物价上涨,出现营私舞弊、官商勾结甚至囤积居奇的现象等。这些尖锐的批评和指责,令桑弘羊坐不住了。

作为这些财政措施的创始人,桑弘羊主持朝廷财经事务长达30余年之久,当然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不仅就盐铁等政策的存废与民间代表人士展开了激烈论辩,而且充分肯定了诸如抗击匈奴、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抑摧豪强和农商并举政策的作用。对于当时政策的成就,本来反对盐铁官营的司马迁也承认桑弘羊的经济政策收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饶”的成效。

当然,桑弘羊也承认盐铁等官营事业由于一些地方官不按国家规定的办法行事,造成了一些流弊。但他批驳了民间代表人士的观点。他认为兴盐铁、酒榷、置均输平准,扩大了财源,是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经费来源,而且这些政策便于堵塞豪强大家的兼并之路,且可济民救灾,有益于农民。如果政府不实施官营政策,增加收入,就要增加农民的赋税,反而更会加重农民的负担。

这次会议,双方的大辩论涉及政治、经济、民生、内政、外交等方方面面,但核心议题是国家要不要对盐、铁、酒等进行垄断经营。会议结束后,汉中央政府来了个折中的处理办法,仅仅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而霍光却借助民间代表人士的辩论,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舆论支持,经济上也使得官营政策有所收缩。会议取得的成果,对汉昭宣二帝执政时期的方针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来,官至庐江太守丞的桓宽把会议纪要整理成了《盐铁论》一书,成为后世研究汉代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主要文献。

(作者为文史学者)


编辑:丁梓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