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剧《乱我心者》:一颗爱情滋味独异的“怪味豆”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润

2023-02-18 18:16 语音播报

文娱

汉诺赫·列文剧作,易立明导演,“爱情三部曲”第一部。这三个元素,对于戏剧观众来说,无疑是有极大吸引力的。但看完这部刚刚在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首演的音乐戏剧《乱我心者》之后,很多人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因为这部戏有点像颗“怪味豆”,滋味丰富,回味杂陈,内心有感觉,但是说不出。

被誉为“以色列的良心”的汉诺赫·列文,应该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以色列剧作家、导演、诗人。他只活了56岁,1999年因骨癌逝世。但他一生创作了57部戏剧、两本散文集、两本歌词集、两本童话和一本诗集,还亲自执导了22部戏剧,逐步发展出了独特的戏剧风格。

列文的很多部作品被引进中国,如《安魂曲》《雅各比与雷弹头》《孩子梦》《俄亥俄小姐》《旅人》《冬季的葬礼》等。他的戏剧风格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不是正剧也不是闹剧,有点像是契诃夫和贝克特的结合体,充满了对人类的困境的思辨,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动人诗意,又有一种孤独虚无的荒诞感;同时他又有极强的黑色幽默感和批判讽刺性,善于把残酷的现实包裹上一层喜剧的糖衣留给观众反思。正是这种高度提炼的口语俗语、高度抒情的诗歌语言和高度幽默的喜剧性对话,出色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的作品悲喜兼容、讽刺、批判、抒情与哲理共存的独特风格。

易立明导演在众多剧本中,一眼就看中了汉诺赫·列文的《乱我心者》这个剧本,他认为这个作品充满生命激情,剧中人物情感充沛,同时剧本的思想表达又非常清晰,这种远离现实主义的“神话般”的创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不过由于该剧在写法上采用了品特、贝克特、契诃夫、莎士比亚等诸多剧作家的剧作法,因此看起来会比较复杂多元,隐喻也比较多。而且对于导演的二度创作、演员的演绎,以及观众的欣赏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

为了让中国观众更加全面深刻了解列文剧作那种独特的复杂性和隐藏在喜剧之下的永恒悲剧性,易立明导演做了一些本土化的修改。比如把剧中男配角的名字“普士尼亚克”改成了颇有些哲学和反讽意味的“不是亚当”;把被女主角啦啦称为“修脚师”的“巴巴斯巴斯夸”这个人物的名字换成了“思想者”,还把他用裹头连体的白色紧身衣包裹成了一个如同石膏一样的“人体雕塑”,先后做出大卫、断臂维纳斯、掷铁饼者、思想者、创世纪等各种经典造型。剧中地名也做了一些修改,“巴尔干半岛”改成了“东南亚半岛”,“塞浦路斯的蔚蓝海岸”改成了“好运街的蓝色港湾”。

最重要的是,易立明采用了一种法国喜剧和音乐戏剧的导演手法,用极强的音乐性和多元化的音乐手段,打破时空的限制,强化作品的非现实性和诗化风格。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通俗的现实主义爱情故事,而是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

例如剧中拉姆卡这个人物,如果从现实角度来看,他爱而不得,很可怜也很可笑,目睹意中人不断更换着各种各样的男友,似乎只能通过自我安慰才能维持对爱情单方面的幻想。但在易立明看来,拉姆卡的行为和思想既真实又深刻,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中国的阿Q、美国的阿甘、西班牙的堂·吉诃德、古希腊的西西弗斯,甚至《等待戈多》中的艾斯特拉贡和弗拉基米尔。在这里,爱情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男欢女爱,而上升到了一种形而上的哲学和信仰层面。因此,拉姆卡最终放弃了啦啦的肉身,从而继续回到他对爱情的憧憬中,因为“爱情”是他的信仰,对“爱情”不懈的追求,将陪伴他度过痛苦而又幸福的人生。这样的解读,又会让人觉得拉姆卡不是一个悲剧人物,而是一个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期待着的人。

“现实主义的创作和审美方法对我们的影响太强大了,以至于我们忘了诗的世界。”面对一些观众对于这样一部作品的不理解或者误读,易立明导演笑言:“我们不改变别人,我们改变自己。”


编辑:袁云儿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