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七有五性 福祉普惠
北京日报 | 记者 任珊

2023-02-24 07:02 语音播报


“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五性”,即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都紧紧围绕着民生。

伴随着首都高质量发展,市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更新的向往。围绕七有五性,北京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不仅瞄准教育、医疗、住房等市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优化服务,更是立足于“民生+”,为民生工作“加码”,将一项项政策举措做实、落细,把一件件实事办好,让工作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安全感更强、幸福感更高。

大数据筛出民生新需求

从1986年至今,市政府每年集中力量办理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民生实事。2019年,民生实事中的“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开始改成“提升生活便利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升级为“营造宜居环境”。细微变化反映了市民需求的新特点,凸显便利性、宜居性等“五性”要求。

《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提升工程开工,28公里步道将一气走到底》——2022年9月,看了《北京晚报》上刊登的这篇稿件,张梦瑞老人很激动。

老人告诉记者,早在两年前,86岁的他就曾有一次亲水之行。因为看到曾是暗沟的通惠河如今水清景明,他来了兴致,分8次从北京西北的颐和园昆玉河走到通州的北运河,用双脚将这两处相隔百里、水系上并不直通的河流连了起来,全程近50公里。

这一走,让张梦瑞印象颇深。上世纪50年代,张梦瑞单位就在通惠河边上,这条河当时在城内改成暗沟,水质变差,岸边更无景可赏。但是后来,北京对通惠河城内河道进行修复,暗河改回明河,两岸修建成公园,恢复了当年玉河风采。

变化显著的还有永定河。“我以前专门跑去看过,河干了,河道里还有人在放羊。”这次重走,张梦瑞发现,北京城的母亲河经过多次补水,不但水流恢复,还吸引来众多水禽。

如今,老人时刻关注着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开放提升工程的进展。“两年多前,我沿河走的时候,老是遇到‘此路不通’,上上下下,攀爬、下坡。这次提升,听说要增设下河梯道、打通多处步道断头节点,肯定更方便老百姓亲水休闲了。”

老人期待着,2024年颐和园到东便门全长28.5公里的滨水步道彻底贯通后,他能沿着滨水步道一走到底,再次欣赏古都水景,忆古惜今。

翻出近些年的民生实事清单不难发现,建生态清洁小流域、增绿道、开公园、扩绿地,一直是高频词。贯通滨水步道,2023年也首次被列入民生实事项目。

这些市民的新需求能写进实事清单,得益于民生大数据的分析筛选。

从2020年开始,12345市民服务热线来电情况被列入全面分析。以2023年33件民生实事来说,根据大数据研究提出的项目占到了85.3%,除了促就业、养老助餐等老需求,还新增了滨水步道、暖心驿站、托育服务等许多市民的“新需求”。

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新需求被满足,这座城市也变得越来越宜居。

把实事办在百姓心坎上

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百姓最有发言权。近年来,在推出一揽子民生举措的同时,北京更注重把实事落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做好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虽说地铁早就通到了家附近,可李慧筠仍然为了每天的出行而烦恼。六里桥站到家,直线距离不过300米,她每次得绕1公里。途中,要穿一条斑马线,过一条地下通道,等俩红绿灯,还得钻一次高速路桥洞。瞧这通热闹。

怎么这么麻烦?原来,六里桥站是地铁9号线与10号线的换乘车站,2011年开通运营,7个出入口有6个都在京港澳高速的南侧,只有B2口在北侧,却因周边土地权属问题等历史原因迟迟没有开。可是,北侧分布着26个居民小区,住户近5万。

2021年,市重大项目办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与辖区政府、相关企业多次协调,市规自委、市园林绿化局、区住建委、区园林绿化局等部门从设计方案优化、园林伐移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

终于,2022年初,“卡壳”10年的B2地铁口开通了!

当天,李慧筠特意拉上老姐妹来体验。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地铁口,对她和周边邻居们意义太大了!

这几年,每年都有地铁新线与市民见面。在织密地铁线网的同时,北京抓紧尾工建设。仅去年一年,就有农大南路A口、天桥站B口等5个出入口投用。

去年,北京市养老助残卡取消消费限制,老人可以凭卡在全市1.1万余家养老助残服务商选购所有在售商品与服务。有的超市开设了专门结账通道,有的药店还有针对养老助残卡的折扣。

小小的一个地铁站口、一张养老助残卡商户名单,直接关系百姓生活是否便利,背后体现的都是事关群众幸福感的“大指标”。

齐心协力共绘美好生活

从“最美街巷”到“最美院落”,北京这座城市的“面子”越来越好看,“里子”的更新也没落,民生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新的改善。

如何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美,最终还得听百姓自己的。

截至目前,西城区评出两批“最美院落”,15个院落各有各的美。这全都因为,每个小院都是院里居民自己讨论出的改造方案。

高大挺拔的老榆树、蔓延廊下的青藤、承载小院历史的石砖……走进甘露胡同17号院,院内布景自然雅致。

“孙叔,院子的地面石砖有破损,还有堆物,重新铺吧?”“这都是老砖,而且排水没问题,我们想保留原貌!”

这座300多平方米的二进三合仿古院落是孙爱森、孙爱焱、孙爱垚三兄弟的父辈留下来的,整治提升过程中,什刹海街道与规划师一同走访,充分了解三兄弟的想法,放弃了地面翻修的方案,并按三人意愿在院内增添了一株海棠树。

房屋廊柱也被重新彩绘。“这些图样都是我一个个找的素材。”孙爱垚指着其中的花样介绍,“灵芝形似如意,和瓷瓶图案绘制在一起有平安如意的寓意;葫芦旁边画着一个青铜鼎,寓意人丁兴旺、福禄双全。”

焕新亮相后的各个小院不仅颜值提高,有的还变成了居民议事、活动新空间。

走进樱桃斜街51号院,一眼看到“大家小院”几个大字。去年,大栅栏街道以党建引领院落微更新,将51号院纳入“社区党建四合院”特色品牌建设。胡同厕所怎么改、垃圾分类怎么推动、传统节日怎么庆祝,这些大事小情都在这里讨论。

老院落换新颜,城市环境持续改善……首都市民的美好生活,不单单需要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干在最实处,还需要市民群众积极支持、全面参与,发挥众人翁作用。

持续改善民生,创造高品质生活,“民生+”将释放出更大能量,描绘美好生活新蓝图。

亲历者说

热线撬动基层治理改革

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主任 张波

2019年1月1日起,12345市民热线将群众诉求直派街乡镇,标志着以12345为接诉主渠道的“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主动治理”为民服务机制的建立。从“吹哨报到”到“接诉即办”再到“主动治理”,围绕“七有”“五性”,全市上下总动员、齐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满足群众“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12345市民热线积极在行动。

我们对住房修缮、交通出行、水电气暖等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性、普遍性问题,对背街小巷治理、预付费消费、垃圾分类、物业管理、老楼改造等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高频突出问题,对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均衡配置不均、养老资源不足、房产证办理难等痛点难点问题,通过诉求分级分类精准派单、大数据分析研判辅助决策、科学有效考核督办形成良性竞逐的“赛马效应”,推行“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啃民生“硬骨头”,下力度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以点带面、标本兼治,“通过一件事,解决一类事”。在《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加持下,逐步探索出许多可复制推广的小切口改革措施,成为有效破解民生问题的金钥匙。

接诉即办改革以来,12345已经成为群众诉求的“呼叫哨”、部门决策的“参谋部”、城市治理的“中枢线”、政务服务的“总客服”、党和政府与市民群众的“连心桥”。市民热线受理群众诉求超过1亿余件,解决率、满意率提升至94%、95%,通过一条热线撬动了基层治理改革,一幅党建引领、人民至上、依法推进、共建共享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画卷徐徐展开。

改革之所以成效显著,得到群众拥护,一是我们坚定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国之大者”,引领各级党员干部“眼睛向下”“脚步向前”。二是我们探索创新了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模式。解决一件事温暖一颗心,解决千万事温暖一座城,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推进首都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三是我们生动实践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市民群众是治理的发起者、参与者和监督者,老百姓的“三率”打分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工作的指挥棒,实现了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超大城市治理之中,逐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民生福祉得到持续稳健的提升。

为民服务无止境,改革永远在路上,“接诉即办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将继续沿着接诉即办这条路走下去,坚持党建引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七有”“五性”诉求,推进民生事项解决与基层治理改革相结合,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本报记者 任珊

专家观点

为民办实事 永远在路上

蓝志勇

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立意改革,追求高质量发展,在各个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教育领域,针对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均衡所引发的“择校热”“就近上好学难”等热点难点问题,北京市创新性推行了教育集团化的管理战略,采取优秀教师轮岗、教育资源共享的方法,以名校、强校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发展,扩增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率,缩小校际差距,提高了青少年优质教育的可获得性,缓解了许多学生家长的压力。有些区的改革力度大,教育集团覆盖面接近50%。

医联体改革,建立起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构建医疗、康复、护理的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促进医疗体系内的分工合作,解决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不合理、可获得性差等许多问题。

北京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定地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在商品住房中引入共有产权政策,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居住用地供应,加大向租赁住房倾斜力度,强化“房地联动、一地一策”机制,精细谋划、精准发力,引导多主体、多途径的多元化实施模式改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医疗保障和老年退休管理是北京民生的一项大工程,近年来,北京不断推进社会保障、退休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建设,推进老年康养联合体的建设,提高了退休人员的医报支付的便捷程度和生活方便度。特别是社会医疗保障的一体化努力,让北京人民看病、投保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异地就医,医疗资源共享,基本社会保障,在几年时间内大变化。

在城市运行方面,北京提出构建便利、宜居、多样、公正、安全的超大型城市,加大了社区环境建设的力度,提高便利性和宜居性。公园和公共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环路的很多断头路被打通,上下流畅;内城的汽车、自行车、人行道分离的道路建设越来越合理,崭新的城市面貌逐步显现。

行百里者半九十。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依然漫长,比如说,教育集团化管理,体制格局安排好了,如何全面具体落实;医联体内的医疗资源共享的方便程度以及三甲医院中停车难、挂号难等问题的彻底解决,也需要时日;老年护理环境和护工人员的培训、管理的提升,依然是挑战;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老旧小区的彻底更新,依然有巨大的空间。再比如,交通问题一直是超大城市的顽疾,如何彻底根除?具有重大历史保护价值的古城、老城如何既维护好还进行现代化改造是世界难题。现代城市容易块块分割分治,如何使其浑然一体?既有多样性、功能区分工性,也有穿透性、链接性和一体性,是城市发展的更新理念,如何进一步实现?

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产业、产品、消费方式和环保理念,是日新月异、不断与时俱进的前沿阵地,需要不舍不弃、永不停步地认真学习、大胆创新和不懈努力。创新就是创造差异,实现差异化引领,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社会的公平和谐。如何在科技和生产领域不断创新和推动差异发展,又同时在民生领域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公正,是一个重大而深刻的公共政策问题,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需要在理论层面和政策实施层面来解决。

(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组织学习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2023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