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修缮,中轴线续写老城故事
北京晚报 | 记者 李祺瑶 邓伟 武亦彬

2023-02-24 15:11 语音播报

城事

保护修缮,中轴线续写老城故事

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城楼

初春,漫步在北京中轴线上,人们感受着北京老城散发的魅力:北端,钟鼓楼畔,鸽群掠过长空,老胡同悠然惬意;南端,永定门城楼下,古朴石板铺成御道,两侧国槐吐新绿;其间,万宁桥、景山、故宫、正阳门、天坛……15处遗产点上,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御道古桥一步一景。

一条7.8公里的中轴线,串起一颗颗历史文化明珠,续写着时光故事。

2011年,北京市提出中轴线申遗;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0年来,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指引,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钟鼓楼向南约500米,走上建于元代的万宁桥,中轴线与千年运河在此交汇。仔细观察会发现,两侧的桥栏杆呈现三种不同颜色——风化严重、颜色有些发黑的是古代汉白玉构件,其余是1951年、2000年两次修缮使用的石料。如今,这处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正在推进,历史上漕运密集、车马如龙的古桥,行驶着现代交通工具,周围旅游、餐饮等百业俱兴,古今就此衔接。

正阳门是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点,上个月,一场“漫步中轴”春节特别活动在正阳门箭楼举行,在现代数字科技的加持下,观众沉浸式体验“摸钉祈福仪式”“雨燕送福”等活动。古建活化利用背后,保护性修缮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说,考古人员还在修缮时发现了正阳门瓮城的大致位置,证实箭楼门洞下的御道为清代遗存,并对箭楼南墙下的“北京首测水平石标”进行了考证。“未来,我们将依据《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对部分消失的遗产元素进行标识,塑造空间节点,完善北京老城的历史印记。”

中轴线上,各项重点任务不断实现突破:景山、天坛、太庙、社稷坛、先农坛等中轴线沿线重点文物单位先后完成腾退修缮,皇史宬北院重新开放,珠市口至天桥御道景观恢复,南中轴御道贯通,钟鼓楼周边完成申请式退租,北海医院和天意市场建筑降层拆除,中轴线视廊阻点打通……

上个月,《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首次明确中轴线保护区域具体范围边界,遗产区、缓冲区总面积共51.3平方公里。

随着这幅中轴线文化遗产“全景图”确定,每一处遗产的保护措施都是“量身定制”:在文物建筑修缮的基础上,天坛的保护措施包括文物院落腾退、考古调查勘探、非文物建筑整治、古树名木养护等;正阳门箭楼侧重文物展示利用、北京雨燕保护;永定门御道遗存主要开展石质文物保护、展示设施优化。

市文物局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办主任陈名杰说:“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让北京市民从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700多年,这条轴线仍在生长。向北,奥林匹克公园见证世界上唯一“双奥之城”的成长;向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以开放的姿态联通世界。中轴线和北京城一起,生机勃发走向未来。

百姓晒幸福

“暮鼓晨钟”迎新声

“咚——咚——咚——”站在鼓楼底下抬头看,重檐屋顶的绿琉璃剪边在暖阳下闪闪发亮,阵阵浑厚的鼓声令人一振,脑海中宛若浮现出茫茫白雪中万物冬藏的景象。一会儿,鼓声一转,变得高亢激昂起来,仿佛春来苏醒的信号。

踩着鼓点,沿着69级台阶登上鼓楼二层,25面更鼓映入眼帘。中间为首的主鼓代表1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节气。每天,不同的时间点,隆隆的鼓声在这里敲响,将四季的故事娓娓道来。

“春夏秋冬,每个章节各有特点。”钟鼓楼文物保管所业务部主任左艳杰对鼓声有自己的见解,钟鼓楼以“再现古都击鼓报时盛景”为主题推出击鼓报时展演项目,邀请著名打击乐专家朱啸林依据二十四节气变化,编写了春、夏、秋、冬四个乐章的鼓谱,通过鼓点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反映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春天,鼓声犹如春雷,唤醒大地万物;夏天,急促的鼓点化作夏雨,展现旺盛的生命力;鼓手表演秋天时会用到鼓刷,表现秋风落叶的景象;冬天的鼓点也不沉闷,而是模拟出冬雪落下的声音。”

其实,这首“四季之歌”的原型是北京城每日敲响的报时鼓点。钟鼓楼在元大都矗立之初,就开始报送标准“北京时间”。直到上世纪初,随着钟表的普及,晨钟暮鼓停止了演奏。如今,鼓楼的声音又回来了!2022年8月,鼓楼一层经过腾退修缮恢复了券洞历史原貌,同时开展的“时间的故事”展厅里,虚拟“更鼓”和“永乐大钟”悬于半空,观众排队体验虚实结合的击鼓、撞钟。

“四九城里听钟声”展品装置前,观众戴上耳机,轻触互动屏,可选择“四九城”里任意一座城门上听到的钟声。这是策展团队通过声学模拟,真实还原的当年不同点位听到的钟声——钟鼓楼旁,钟声浑厚绵长、低回萦绕,沿着中轴线向南,钟声渐弱,各个点位的特点凸显:万宁桥上的钟声伴着流水声和鸟鸣;地安门、正阳门、永定门上,钟声逐渐融入南来北往的车水马龙……

中心券洞,当遮光帘从下方缓缓升起,灯光暗下来,动态投影在四周墙壁上随节奏变换。循着钟鼓声,星宿、二十四节气、古文诗句等传统文化元素一一呈现,今人用巧妙的设计讲述古人的智慧,带领观众看到中轴线上的时光流逝。遮光帘打开,透过中心券洞的玻璃门窗,南望景山、北看钟楼,风光正好;地外大街、旧鼓楼大街上,人流如织,春意渐浓。

先农坛再现“农忙图”

“先农坛里识五谷,一亩三分阅古今。”

北京中轴线南段西侧,先农坛与东侧的天坛遥相呼应。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也是北京皇家祭祀建筑体系中保存完好的一处。

耤田是先农坛最重要的历史文物景观。清明,种下一片新绿;夏至,“五谷”茁壮生长;秋分,收割“第一镰新稻”;立冬,庄稼收获“入仓”……自2019年这片“一亩三分地”恢复以来,先农坛的每个时节都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农忙图”。

每次先农坛举办耕种活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都会化身讲解员,带着观众走进耤田,辨识五谷,感受古今。“去年开始,我们同时种上了水稻、黍子、谷子、大豆和高粱五种农作物,观众可以走进来闻闻稻谷香,体验亲自耕种、收获的乐趣。”

沿着耤田前的观耕台向北,具服殿北侧、西侧腾出了两块空地。“这是古建馆的试验田。”薛俭说,这里曾坐落着博物馆的办公用房,为了恢复先农坛内古建的历史风貌,该馆腾退拆除了1200平方米的办公建筑,打通了先农坛太岁殿前的历史景观视廊。“将来,先农坛的农耕体验区不止停留在耤田一处,大片腾退后的空地将被利用起来,打造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如今,在先农坛内坛走上一圈,观众也能抚今追昔,体验古代帝王祭祀、更衣、耕种的过程。

先农坛里,古建筑的腾退修缮、环境整治、展览布设等10个项目正在持续推进。庆成宫的腾退及环境整治是重点,将于今年内完成。历史上用来储存耤田产粮的神仓院落正在修缮、布展,预计今年6月对公众开放,古建馆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打造的中国农作物种子科普展将亮相。计划今年开放的还有完成腾退的宰牲亭,将展示古代皇家到先农坛的祭祀路,配上雍正亲祭图和亲耕图,让观众身临其境。

看着一进进古朴规整的院落,薛俭和同事期待着,近20万平方米保护规划空间里,先农坛内坛整体展示,未来三至五年,先农坛外坛更多区域恢复历史风貌,逐步开放。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2023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