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4 15:14
编者按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殷切希望:“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九年间,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城市发展理念深刻转型、发展方式深刻转变。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特别指出,要坚持“老城不能再拆了”,深入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创新开展文物腾退保护与活化利用。
现在,伴随着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落地,原先杂乱的胡同大院变成了“美丽院落”;中轴线上,钟鼓楼焕颜“新生”,寿皇殿建筑群回归景山公园;东四南、北大街以“修旧如旧”的“绣花”功夫,让老街重现古都历史风韵……
北京城的“老城记忆”正在被唤醒,焕发出崭新的人文新貌。
更多文物古迹得到精心呵护
中轴线北端,鼓楼与钟楼静静矗立。经过腾退修缮,鼓楼恢复了一层券洞历史原貌,一场跨越时空的数字沉浸展亮相,邀请市民漫步其中,聆听“暮鼓晨钟”的历史回响。
2019年11月,北京鼓楼保护展示工程启动,由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领衔。细心的观众会留意到,整个展示工程没有向文物建筑本体打入一根钉子,堪称“最小干预”。
建首善,自京师始。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2021年3月,重新制定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将名城保护的议事协调机构北京名城委纳入首规委工作体系,要求涉及名城保护的重大事项,应当经首规委审议,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目前,首规委已研究审议了中轴线申遗、核心区重点文物腾退等重大事项,为央地协同开展名城保护明确方向和路径。皇史宬整体预约开放、日坛圜坛对外开放……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的理念,越来越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得到精心呵护,揭开神秘面纱。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着眼全局,形成“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全过程保护、全社会参与”的保护利用新要求,开启了名城保护的新时代。
紧随其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22年颁布,成为北京首部为保护特定文化遗产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市政府和区政府、行业部门以及保护对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等应当履行的保护责任。《条例》还提出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支持公众积极投身遗产保护。
名城保护实践多点开花
在社会共治的理念下,名城保护实践多点开花。
请专业的人帮着干——2019年5月,《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发布,责任规划师走进大街小巷,成为推动名城保护的重要帮手;
让爱好的人学着干——东城区朝阳门街道成立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带动居民参与家门口的公共事务,西城区发起针对“名城、名业、名人、名景”保护的“四名汇智”计划,大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深入老城;
鼓励社会资本走进来——2019年12月,全市首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基金“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成立,2022年资助十个公益项目,资助金额900余万元;
让希望的种子扩散开——自2014年起,市规自委、市规划院陆续开展“规划进校园”“名城青苗大讲堂”“名城保护进课堂”等教育活动,让名城保护理念生根发芽。
越来越多新鲜血液加入到名城保护的行动中。创办十余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将“先锋”元素装进胡同,隈研吾、朱小地、马岩松等国际级建筑设计师打造的院落样本,吸引年轻人参观“打卡”,感受老城风韵。
老城又逢春,古都焕新生。伴随着“咚咚咚”的鼓声,鼓楼里“时间的故事”仍在精彩上演。让历史文化名城“活”在当下,让名城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才能真正将城市古老的文脉永续传承。
百姓晒幸福
老胡同亮出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