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焕新 更多文物古迹得到精心呵护
北京晚报 | 记者 陈雪柠 武亦彬 鹿杨 潘之望

2023-02-24 15:14

热点

编者按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殷切希望:“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九年间,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城市发展理念深刻转型、发展方式深刻转变。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特别指出,要坚持“老城不能再拆了”,深入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创新开展文物腾退保护与活化利用。

现在,伴随着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落地,原先杂乱的胡同大院变成了“美丽院落”;中轴线上,钟鼓楼焕颜“新生”,寿皇殿建筑群回归景山公园;东四南、北大街以“修旧如旧”的“绣花”功夫,让老街重现古都历史风韵……

北京城的“老城记忆”正在被唤醒,焕发出崭新的人文新貌。

更多文物古迹得到精心呵护

中轴线北端,鼓楼与钟楼静静矗立。经过腾退修缮,鼓楼恢复了一层券洞历史原貌,一场跨越时空的数字沉浸展亮相,邀请市民漫步其中,聆听“暮鼓晨钟”的历史回响。

2019年11月,北京鼓楼保护展示工程启动,由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领衔。细心的观众会留意到,整个展示工程没有向文物建筑本体打入一根钉子,堪称“最小干预”。

建首善,自京师始。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2021年3月,重新制定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将名城保护的议事协调机构北京名城委纳入首规委工作体系,要求涉及名城保护的重大事项,应当经首规委审议,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目前,首规委已研究审议了中轴线申遗、核心区重点文物腾退等重大事项,为央地协同开展名城保护明确方向和路径。皇史宬整体预约开放、日坛圜坛对外开放……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的理念,越来越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得到精心呵护,揭开神秘面纱。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着眼全局,形成“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全过程保护、全社会参与”的保护利用新要求,开启了名城保护的新时代。

紧随其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22年颁布,成为北京首部为保护特定文化遗产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市政府和区政府、行业部门以及保护对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等应当履行的保护责任。《条例》还提出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支持公众积极投身遗产保护。

名城保护实践多点开花

在社会共治的理念下,名城保护实践多点开花。

请专业的人帮着干——2019年5月,《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发布,责任规划师走进大街小巷,成为推动名城保护的重要帮手;

让爱好的人学着干——东城区朝阳门街道成立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带动居民参与家门口的公共事务,西城区发起针对“名城、名业、名人、名景”保护的“四名汇智”计划,大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深入老城;

鼓励社会资本走进来——2019年12月,全市首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基金“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成立,2022年资助十个公益项目,资助金额900余万元;

让希望的种子扩散开——自2014年起,市规自委、市规划院陆续开展“规划进校园”“名城青苗大讲堂”“名城保护进课堂”等教育活动,让名城保护理念生根发芽。

越来越多新鲜血液加入到名城保护的行动中。创办十余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将“先锋”元素装进胡同,隈研吾、朱小地、马岩松等国际级建筑设计师打造的院落样本,吸引年轻人参观“打卡”,感受老城风韵。

老城又逢春,古都焕新生。伴随着“咚咚咚”的鼓声,鼓楼里“时间的故事”仍在精彩上演。让历史文化名城“活”在当下,让名城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才能真正将城市古老的文脉永续传承。

百姓晒幸福

老胡同亮出新名片

“家里有了厕所生活方便,门口有了花园能晒太阳,这日子越过越好了。”史家胡同居民张大爷乐呵呵地说,“多亏了这群年轻人为我们谋划。”

张大爷口中的年轻人之一,就有在史家胡同里耕耘了多年的责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赵幸。赵幸告诉记者,对史家胡同的保护更新,起初是从大杂院的公共空间环境提升开始的。院内私搭乱建横生、私人物品随意堆放……解释、沟通、调解,规划设计团队数十次地展开摸底,最终将排水、照明、无障碍、储物、晾衣、绿化等问题逐一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史家胡同45号院内一扇珍贵却残破的垂花门引起了规划师的注意,通过修旧如旧,垂花门恢复了往日风貌。这也带给了规划师新的思考:“公众对历史文物的保护缺乏意识,胡同更新需要更多居民更深入地共同参与。”

下一阶段,规划团队把矛头从“面子”瞄准到了“里子”上。以张大爷所居住的院落为例,规划设计团队利用小院腾退空间的地下,建起了污水净化槽,解决了居民的生活难题。同时,腾退的空地还布置上了花架、座椅,居民们都爱来这边喝茶边聊天。

规划设计团队还引导居民开展了维护管理自治议事活动,净化槽维护使用费用怎么摊?公共环境与设备设施怎么维修?都被写进了“小院公约”里。

居民生活便利了,公共空间也美了起来。打造胡同“微花园”成了街坊们的共识,点点微景观连接成线,串起了一条胡同的新美景。

“驼铃古道”通向未来

“7年前,我们根本不敢想,模式口大街能变得这么有活力。”模式口大街老住户孙大爷提着刚买的面茶,边走边说,“我们家从祖父辈儿就住这儿,对模式口感情很深,但过去的环境确实比较差。”在居民的回忆里,大街上到处是私搭乱建,不少临街铺面的传统风貌被破坏,残破不堪。

金顶街街道责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所副所长鞠鹏艳早在2001年就开始在模式口调研。鞠鹏艳常常从法海寺的山顶向下眺望模式口大街,明清时期京都通向塞外的龙形古道至今保留着原有的空间格局,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2016年,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缮整治规划工作启动,形成了以保护规划为核心,以建筑风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区营造、业态提升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工作研究体系。

2021年,新一轮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深化工作展开。“环境整治、历史文物保护都是‘静’的,只有让模式口的文化魅力‘活’起来,才能真正让百年古道苏醒过来。”鞠鹏艳说。此后,咖啡、书店、民宿等新业态陆续入驻模式口。截至2022年底,模式口大街已累计实现12景、23院91铺对外亮相,每一景都从不同角度彰显大街独特的文化魅力。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一组运用现代声光投影技术呈现的“月色驼铃”景象,就会在模式口大街30号的原第二过街楼遗址上上演。驼队慢行、驼铃声声,一头连着古老的驼铃古道隘口,一头通向老城保护更新的未来方向……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2023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