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4 15:45
腾笼换鸟 胡同里添文化栖息地
更读书社既是书店,又是图书馆,还是文化体验空间。
春来了,胡同、四合院里热闹起来了。步摇制作、衍纸艺术、茶道雅集、中式插花……久违的人气回来了!
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曾经充满京韵的老北京四合院一度变成大杂院,有的年久失修,有的疏于管理,有的被私搭乱建侵占。近年来,随着老城整体保护,这些老院子逐渐被整理腾退出来,播撒下了文化艺术的种子。一座座胡同小院变身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非遗展示中心,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更读书社、内务部街27院儿、角楼图书馆、东四胡同博物馆、湖广会馆、颜料会馆等成为市民身边小而美、高品质的文化栖息地。老城街巷绽放出斑斓的文化之美。
2022年,坐落在二环内黄金地段、美术馆后街40号,本市最大的街道级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美后肆时”被网友们评选为网红打卡地。两进四合院古色古香,雕梁画栋京味十足,回廊连接起美剧场、美作馆、美食馆、美阅馆、美影馆、美好交流中心等21个活动空间,围而不堵、古朴安静。难以想象,这里原是地铁8号线盾构工程用地,2019年工程腾退后,东城区将其打造为集生活美学、文化体验、文化交流与传播于一体的城市美学中心,一年365天不打烊,1000多场高质量文化活动轮番上阵。
周末午后,热爱古典服饰的“95后”晶晶来到美作馆,跟随老师演示讲解,她一手捏住线头,一手将另一端来回缠绕,走线、串珠、打结……一串精美的旗袍压襟在巧手中诞生。美会馆里,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文化讲座正在进行,台下座无虚席;美剧场里,一个小型管弦乐队认真排练,声声悦耳……活力洋溢着整座院子。
“不出二环,能到这样的四合院里,体验各种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很放松、很舒服。”晶晶说。像晶晶一样,美后肆时的受众们对其投票——满意率高达98.3%。
美后肆时向西南1公里,更读书社同样人气颇旺。位于隆福大厦一层,更读书社既是书店,又是图书馆,还是文化体验空间。600平方米的书社陈设文艺前卫,十多个图书出版社的图书荟萃,标记着“东城区图书馆”的约6000册图书整齐排列,玩具、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几年前,这里还是仓储空间、配电楼等,伴随隆福寺园区改造,成为城市美学高地。
往老城胡同深处走,具有约600年历史的会馆也重焕新生。2021年下半年至今,本市整理出一批蒙尘的会馆,保护、修缮、利用,湖广会馆、颜料会馆、临汾会馆等陆续上演“会馆有戏”系列文艺演出。周末,京昆梆子等折子戏,变脸、猴戏、魔术等沉浸式民间艺术表演轮番上阵,观者不绝。
老城里,处处迸发着文化的生机:在内务部街27院儿,腾退空间变身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法国艺术家的“梦境展”、文人雅士的古琴音乐会等天南海北的文化艺术“种”到了胡同四合院里;建成于1553年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曾是旧京城地标性建筑,如今已复建,2017年作为角楼图书馆开放,角图会客厅、非遗52日、星空电影院等吸引拥趸无数;通过院落修缮,2021年东四胡同博物馆开放,周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非遗展览、读书、学习花灯制作。
一个个胡同里的文化栖息地里,不仅充盈着文艺的美妙,更绵延着悠长的京韵。
百姓晒幸福
四合院里绘纸鸢
“以天为纸,就是说绘风筝就像在天空中画画一样,眼睛观察得越仔细、笔下画得越生动。”在东四胡同博物馆“金马派风筝”传承人吕铁智工作室,孩子们围坐一圈,吕铁智手持一只沙燕风筝,身着一件中式对襟大褂,一口京腔儿讲得生动有趣,孩子们瞪大了眼睛,听得入了神儿。
吕铁智是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也是东城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金马派风筝”第三代传承人。日常,他开设非遗课程,面向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讲授北京传统的沙燕制作技艺。
普通人能零距离向传承人学习,这有赖于东四胡同博物馆对非遗的大力支持。广亮大门、影壁、垂花门、砖雕、彩绘……步入位于东四四条77号的东四胡同博物馆,原汁原味的四合院建筑令人目不暇接。西厢房里,东四印象展区通过视频、文字,让老字号、老北京小吃、胡同的人文风景、北京声音等依次展现,使人“穿越”回往昔的东四旧景中。东厢房的历史文化实物展区中,兔儿爷主题展览、胡同居民捐赠的老物件等吸引观者纷至。
东四胡同博物馆主体建筑建于1940年前后,是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占地1023平方米。这里曾是东四派出所的办公场所,2018年,通过院落整理,东四街道和首创集团合作,将其建成博物馆面向大众开放,并邀请吕铁智等手工艺人入驻其中。“观赏四合院、学习胡同文化、非遗制作……可以说这儿最有京味儿。”吕铁智也是东四胡同博物馆的“代言人”,志愿向来者传播胡同文化。
吕铁智的工作室就坐落在院子里,步入其中,满墙都是风筝,工作室里还有京剧脸谱、民俗泥人,京味儿扑面而来。吕铁智师从关宝翔,师爷金福忠曾为皇帝做风筝,在皇宫任“供奉”一职。
吕铁智画风筝设色雅丽、图案活泼,“比如沙燕上画牡丹花,再加个白头翁,就组成老北京传统的‘白头富贵’;蝙蝠画成红色在风筝上,飞起来就是‘洪福齐天’。”他边说着,边向孩子们展示起来,围观者不禁发出啧啧赞叹。
支持非遗、大力推广北京传统文化,东四胡同博物馆还定期开展手工兔儿爷、泥塑、陶制、剪纸、鼻烟壶等多种老北京传统手工艺制作课程,为人们带来立体多彩的非遗盛宴。“希望点滴努力能汇成溪流,让更多人走近北京传统文化。”吕铁智说。
“大家小院”解难题
在核心区的平房区中,老旧杂院不少。如何让这些老院子的“面子”变靓,“里子”变强,西城区给出了答案,位于大栅栏街道铁树斜街社区的樱桃斜街51号院就是其中的代表。自从去年年底完成整治提升后,这里面貌一新,并且有了新名字——“大家小院”。
樱桃斜街51号院位于樱桃斜街与大安澜营胡同交叉口。走进这个近300平方米的院落,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砖雕、朱漆的大门和窗棂、特色景观廊架搭配藤蔓植物,很是养眼。然而,这里改造前是水电管线杂乱、自建房挤占公共空间的大杂院。今年70岁的仝志逵从记事起就住在这个院里,说起原来的环境,老人直摇头:“最早小院宽敞明亮,后来自建房多了,互相挡着,阳光都进不来。”
铁树斜街社区服务站站长岳娟娟介绍,该院属于公私混合型产权房,是典型的大杂院。改造前,经过疏解腾退,院内有几户居民搬走了,可仍有居民居住,整个院子的品质亟待提升。
如何破题?还得大伙商量。街道召集院内居民讨论环境提升改造方案,最终决定以党建引领院落微更新,将樱桃斜街51号院纳入“社区党建四合院”特色品牌建设,升级为“大家小院”。
去年7月,小院动工了。在外部“美颜”的同时,完成地面墙面修缮、防水防潮改造、防滑坡道铺设、水电线路规整。为了让还在院里居住的居民更方便,设计师们改造晾衣架,设置隐藏式收纳柜,扩充储物空间。
元宵节举办胡同庙会、周边老人日常下棋聊天……“重生”后的小院已经成为社区居民最喜欢的活动场所。“大家小院”的妙用不止如此。岳娟娟说,大栅栏街道发挥“圆桌工作法”辐射作用,将议事功能从社区延伸到小院,平日的烦心事、身边事,众议共解。
胡同厕所怎么改?垃圾分类怎么推动?这些大事小情都在这里讨论。今年春节前夕,居民赵立琴等几位老党员找到岳娟娟,约街道城建科的负责人来小院议事,议题是尽快解决附近32号院化粪池堵塞问题。几位参会者依次介绍情况,城建科负责人记下要点。经过协调调度,不到两周时间,问题解决了,居民眉头的疙瘩舒展开了。
这样的议事会隔三差五就在“大家小院”召开,居民和街道工作人员坐在一张桌前,距离拉近了,解决身边烦心事的效率提高了。
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