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物上山水”——《关中八景》
2023-03-01 10:5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关中八景”是陕西八处人文自然景观的合称,也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目前现存的民国以前的“关中八景”题材的画作有三种,第一是以朱集义1680年绘画为底本、由赵鉽和晋文煜立石的竖长方形单面碑刻,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此碑知名度最大;第二是以武廷桂的八条屏绘画为底本的竖长方形双面碑刻,现珍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是钱维乔1763年所绘八幅斗方形设色纸本画作,目前为私人收藏。

“物上山水”二期展出的《关中八景》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刻石拓本,河东盐使朱集义绘撰,画中每幅小景配一首七绝诗。《关中八景》拓本采用乌金与擦拓相结合的手法,以诗画的形式记录了陕西关中地区的锦绣河山。关中八景流传于周秦汉唐,逐渐形成于明清。八景分别为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每图附七言诗一首,诗情画意相映成趣。

△清 《关中八景》

中国园林博物馆“物上山水”展品

第一景“华岳仙掌”画中所绘主体为西岳华山,山间绘出步道、殿宇房屋、牌坊、人物、林木和云气,一峰岩壁上还绘有仙人图案。第二景“骊山晚照”上部为骊山群峰,中部绘华清宫建筑群,下部为蜿蜒的道路,路上有车马行人。第三景“灞柳风雪”上部绘灞河及大量垂柳,画面中部偏下处绘灞桥局部,为梁柱式结构,桥上有车马行经,桥口有一座三间四柱式木牌坊。第四景“曲江流饮”上部为群山和林木,中部为盘曲萦纡的曲江,岸边坐数人在酌饮,画面下部绘三座建筑。

△ 《关中八景图》拓片局部

第五景“雁塔晨钟”右下部为荐福寺,寺内小雁塔比实际略显高耸,画面左侧中部为大雁塔,画面最下部为西安府城墙及城楼,建筑描绘颇为精准。第六景“咸阳古渡”上部绘制多座山峦,中部为咸阳城墙及城楼,下部绘渭河,波涛浩瀚,河中绘多艘小船及一浮筏,河边有树木及楼阁。第七景“草堂烟雾”所绘草堂寺坐落于山间,主体建筑两座,周围连有廊庑,画面最下部于山间溪流上绘一拱形石桥,桥左岸边绘三位行人。“太白积雪”为最后一景,画中所绘主体为太白山,山顶白雪皑皑,山间绘有步道、建筑、林木和云气,还绘出了莲花峰瀑布、拔仙台及六处高山湖泊,写实度较高。

△ 《关中八景图》拓片局部

拓本原石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圆首方座,高283厘米,宽86厘米,由当时的河东盐使朱集义作诗绘画,杨玉璞刻画,高君诏刻字,晋文煜和赵斌立石,碑首刻冯绣篆额。画中每幅小景配一首七绝诗,最后有题跋。

△ 《关中八景图》拓片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中国园林,人们生活的理想家园。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园林博物馆,走进“物上山水”,在画中的山貌、水态、林姿间,寻找您心中的理想家园。

参考文献:

陈斯亮,杨豪中.西安碑林秘藏清代条屏式《关中八景图》碑刻研究[J].美术观察,2017(9):115-117

*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微信公众号。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室内还存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前程似锦楼梯空间,它创造性地采用了“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等手法,以多变的路径将景观串联起来,给游人带来独特的观赏感受和联想。

四段楼梯围绕四季变化展开,自下而上以“冬”“秋”“夏”“春”为顺序,以四种传统颜色作为主色调,向两端进行渐变。每段楼梯都选择了与季节相应的文化植物,再配以绿色植物为点缀,游人拾级而上时,既可以“悦读”又可以“悦目”。


作者:

中国园林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