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在身边丨开一扇窗 点一盏灯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珊 美编 琚理

2023-03-03 07:10 语音播报

城事

今天怎样学雷锋?

学雷锋,不应只在每年3月5日,更是在每一天。新时代学雷锋,最重要的就是弘扬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有机会,我都愿意冲在一线,用志愿服务点亮青春。 ——陈潇

“陈老师,我们重新分班了,我在新班成绩排第一。”

“陈老师,前段时间我当志愿者了,以后我也想和您一样当老师。”

……

尽管已经离开半年,隔三岔五,陈潇总能接到雄安新区安新中学学生的电话和微信。这位北大“95后”和白洋淀畔孩子们之间的缘分,始自一场支教活动。

2021年9月,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雄安分团,5名老师“打头阵”,来自经济学院的陈潇担任团长,教高一学生英语。但入学第一课,就让她有了些许挫败感。

为了这一节课,她没少准备,设计了几套串词,可当她提到哈利波特,孩子们眼神茫然;让举手回答问题,大家脑袋一个个低下。事后,陈潇弄明白了,学生们基础薄弱,视野受限。

“比起知识量的堆叠、应试技巧的传授,我更想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为了走近孩子们,陈潇放弃了职工宿舍,和学生们住在一起。发现仿照考试的标准题型来布置作业不“对症”,她就把套题暂放一边,自己给学生出应用句型的翻译练习;见课堂气氛沉闷,她把班级同学分成两组,比拼词汇接龙……学生们开始紧张兴奋起来,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主动给其他同学补课。

打牢基础、激发动力的同时,陈潇更想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窗。她利用晚自习时间开设“相约星期三”,和同学们一起赏析英文诗歌,聆听外国乐队的演唱。特别的设计给陈潇增加了额外的备课任务,她常常清早第一个来,夜里最后一个走。可当学生满怀期待地询问:“陈老师,今天是您的晚自习吗?”她便感受到一切努力都值得。在孩子们眼里,陈潇终于看到了充满求知热忱的光芒。

单纯善良的孩子们也带给陈潇无限温暖和感动。在去年冬天的一个晚自习上,她惊讶地发现,桌上出现了几块小蛋糕,课本下面藏着几张手绘卡片,水杯下还压着几封信,全都没有落款,但内容只有一个——“祝陈老师生日快乐!”

一年支教到了尾声,陈潇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信封、卡片、折纸,皆是来自学生的心意。在雪片一样的信笺里,学生写道:“我也要考上大学,做传递光和温暖的人……”

“开一扇窗,点一盏灯,做一颗星。”这是初到雄安时,陈潇在日记本上写下的第一句话。比起考试成绩,她更乐于看到孩子们心中植下求知与上进的种子。

雷锋永远在我们身边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