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传承|助老服务队、慈善义工组织……从一个雷锋到一群“雷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宗媛媛

2023-03-03 11:08 语音播报

城事

从一个雷锋,到一群“雷锋”,再到一支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

60年来,雷锋精神赓续传承,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学雷锋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

他们,或许并不是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但因为向上向善走到一起,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对他们而言,学雷锋超越了形式,超越了口号,成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雷锋车队

“让温暖一直传递下去”

在的哥赵凤文的出租车上,右前方“首都的士雷锋车队”的牌子十分醒目。“每块牌子背后,都是一个‘活雷锋’,这是荣誉,更是责任。”每次出车,他总会格外留意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量搭把手、出份力,这是从老队长王凤进大姐那儿留下来的传统。”

2015年3月的一个早上,王凤进如约赶到洋桥附近,接黄大爷老两口去医院做透析。“阿姨,我来了,就在楼下。”王凤进把车停在无障碍通道旁,方便老人上车。几分钟后,见张大妈推着老伴出来,她赶忙接过轮椅,扶着黄大爷坐进车里。

“真是多亏了你,要不然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黄大爷因患有尿毒症,每周至少要去医院做三次透析。由于儿子在国外,老两口的出行成了大难题,经常在小区门口一站就是半个多小时,迟迟打不到车。

2014年10月,王凤进得知情况后,主动找到他们。“您放心,去医院这事儿包在我身上。”一句简单的承诺,王凤进风雨无阻坚持多年。为确保每次准时到达,王凤进向来早早停止接单。“我退休以后,又有两名队员加入,让这份温暖一直传递下去。”

对于首都的士雷锋车队的队员来说,助人往往还发生在途中不经意的偶遇。

2019年10月7日晚上,沈长亮开着出租车沿103国道行驶。突然,他看见一位身穿红衣的老太太拄着棍子,在快车道旁逆向走着。

“太危险了。”沈长亮立即找到距离最近的出口掉头回来,把车停好后,穿过车流来到老人身边。“哎哟,哎哟……”老太太双腿跪地,痛苦呻吟着,脸和鼻孔不停流血。沈长亮没想到,就在他掉头回来这两三分钟,老人意外受伤。

“大妈,怎么了?是自己摔了还是让车给撞了?”沈长亮赶忙询问。老太太惊魂未定,颤抖着声音说,“自己摔了。”

“来,我给您搀边儿上去。”沈长亮扶着老人回到车里,帮老人擦拭伤口。看老人暂无大碍,就带她去了附近的漷县派出所。原来,老太太是上午出来的,走着走着迷路了。后来手里的棍子也折了,在路边摔倒,幸好被沈长亮及时发现。闻讯赶来的家属连连致谢,沈长亮目送老人上车,这才放心离开。

15年来,这支队伍不断壮大,如今已发展到五六百人。无论是寒冬腊月的春运保障、酷暑六月的高考送考,还是顺义的儿童村、昌平的敬老院,都能看到队员们的身影。在中交企协雷锋工委的带动下,首都的士雷锋车队还与其他城市的同行携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跨省市的爱心接力。

雷锋车队爱心助考

助老服务

“时刻把老人们放心上”

刘亚军今年60岁,家住大栅栏街道石头社区。作为助老服务队的副队长,她几乎每天都要为老人们忙前忙后。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刘亚军家的平房漏了雨。“张阿姨家怎么样了?会不会也进水了?”顾不上管自己家,刘亚军叫上另外三个队员,一起蹚着过膝的水赶到结对帮扶的张阿姨家。

张阿姨80多岁,儿子住得远,平时一个人在家。一进门,刘亚军就看见屋里漏了七八处,仅有的两个盆子根本接不过来,满屋子都是水,老太太一脸愁容,坐在床上不知所措。

“姑娘啊,你们来了!”张阿姨一把抓住刘亚军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刘亚军和队员从家里拿来自己的盆,一盆一盆把漫进来的水泼出去。之后,又联系社区找到房管局的工作人员,帮老人苫盖房顶。

“我父母走得早,社区里的老人们就像自己的父母。只要他们有需要,就会去帮一把。”2010年,助老队刚成立时,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人就成了刘亚军的重点帮扶对象。隔三岔五,她就要跟队员一起去老人家里探望,帮他们买菜、洗衣服、打扫卫生。大年三十晚上,也专门过去陪老人守岁。

六年以后,老两口相继离世。大爷出殡那天早上,刘亚军和队员4点多就起来赶过去。

“真没想到,你们还能来送老人一程,太谢谢你们了!”在殡仪馆,老人的亲戚感激不已,一旁的工作人员也忍不住为她们点赞。“既然当成自家老人,就一定不会让老人孤独地走。”刘亚军觉得,这些都是出自本能,不必刻意为之。

“大栅栏的志愿服务根基很深厚。”1983年,20岁的刘亚军见证了学雷锋“综合包户”服务签约仪式在这里举行。从此,“雷锋”不再是“三月来四月走”,而是扎下根,形成常态化。再往后,“综合包户”的服务者成了“志愿者”,一批又一批“活雷锋”加入进来。

助老服务队的队员探望老人

程少芬就是其中一名“活雷锋”。在很多老人眼中,她比亲闺女还贴心。

“阿姨您别着急,您把医保卡找出来,明天我去给您开药。”哪个老人几号该理发,哪个老人几号该开药,程少芬都记在小本子上,老人的电话号码,她也都能背下来。只要日子一到,她就给老人打过去提醒。到老人家里,看见有脏衣服,她拿回去就洗。疫情期间,人人都躲着医院的时候,她还是坚持带老人去看病。

“这姑娘真好,什么事都惦记着,我可离不开她。”提起程少芬,老人总是赞不绝口,“亲闺女都未必能做到这一步。”

慈善义工

“在孩子心里播下种子”

这些天,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风之彩分会的义工们又在蔬菜大棚里忙着割菜。几年下来,他们已经跟菜农一样熟练。

2020年初,疫情给武汉按下暂停键,回老家过年的武汉菜农们无法按计划返京。他们打听到风之彩分会在做公益活动,于是希望服务队能帮忙把菜捐出去。不过,需要队员们自己割菜。

凌晨4点多,队长刘慧娟就起来给二十多个队员准备早点。来到大棚,队员们直奔菜地,一脚下去,鞋子上沾满了泥,抬脚都费劲。大棚里湿热难耐,他们很快浑身湿透。

“香菜要用锄头、蒿子秆要用镰刀、菠菜要用小铲子……”荆淑兰忍着风湿导致的关节疼痛,认真琢磨着操作要领。一个大棚的蔬菜足有8000斤左右,队员们累得直不起腰,但没有一个人叫苦。他们把蔬菜送给一线防疫人员和社区孤寡老人、敬老院等特殊群体。看到义工们如此尽责,武汉菜农决定长期捐赠蔬菜,割菜一直持续到了今年。

“贺妈妈,我们来给您送菜了!”队员刘健带着新鲜蔬菜,跟女儿魏奥然和儿子魏奥宸一起看望两位定点帮扶的老人。老两口八十多岁,唯一的孩子因重病长年住院。为了不让老人觉得孤单,义工们经常来陪他们聊天,顺便带来一些糕点或手织的脖套。

义工们去探望老人

在房山,困难老人还有许多。队员刘永来在十渡、蒲洼周边走访时留意到,一些老人家里用的还是火柴引火的铸铁灶,很不安全,于是趁着燕山石化生活区燃气改造,收来数十个换下来的电子打火液化气灶,开了一个半小时的山路,一家一家给老人送去。有些村民家里没有灶台,他就找来砖头、水泥,给老人现砌灶台。

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不少孩子已经养成了随手做公益的习惯。有一次,刘健带女儿去公园玩,小姑娘看到地上有垃圾,准备过去捡,刘健叫住她,“今天咱们没带工具,要么下次带你参加活动?”小姑娘一脸疑惑,“妈妈,要是没有活动,我们就不能做公益吗?”刘健深受触动,“在孩子心里,做公益是很纯粹的,随时可做,随处可为。”刘健欣慰地看到,女儿心中已经播下公益的种子,还鼓励身边小朋友一起做“小雷锋”。

在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志斌看来,学雷锋其实并不遥远,公益就在身边。把公益融入生活,才能持久做下去。“让孩子从小参与公益活动,进而带动一家人共同行动。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雷锋永远在我们身边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