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7 17:23
3月7日上午,外交部部长秦刚在“两会”外长记者会上首次亮相,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秦刚履新外长两个多月后首次出席外长记者会,也是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召开的外长记者会。
围绕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乌克兰危机、台海问题等热点话题,秦刚一一回应外界关切,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记者会上回答了14个问题,有媒体称整场记者会“信息量极大”。
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表示,中美关系是本场记者会上外界关注的重点,从秦刚外长对于中美关系的回应中,我们可以读出几方面的重要因素,包括对中美关系的认知问题、中美两国相处的问题,以及中美关系的底线问题。
苏晓晖认为,每年“两会”期间的外长记者会都备受关注,而今年大家关注的重中之重是记者会上如何谈中美关系。
一方面当然因为新任外长刚刚就任、第一次参加外长记者会,大家在观察会不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和调整,有一些新的声音、新的风格;同时,秦刚曾经担任驻美大使,曾在外交一线工作,接触了美国方方面面的人物,有更多的直观经验,所以这个时候大家也在观察新任外长对于中美关系有什么样的思考、未来大国关系如何相处的问题。
从秦刚的回应当中,我们可以读出中美关系中的三个重要因素:
首先,对于中美关系的认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秦刚在谈到中美关系的时候用了很多非常细致、同样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现在在认知方面,美国实际上是扣错了第一粒纽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认知的问题上,对于两个大国来说,客观理性地看待彼此本来是一个基础,但是现在显然美国从根本上在认知上已经出现了偏差,导致美国的对华政策一错再错。
同时,涉及到认知的问题,秦刚强调的是在美国国内认知并不仅仅反映在所谓的“华盛顿圈”、反映在一些政客的嘴中。他特意提到了在美工作期间,洛杉矶的码头工人、艾奥瓦州的农民以及大学教授们,他们如何来看美国的对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很显然在这些人看来,对华合作、美国的对外政策更加开放包容,是有利于美国自身的,这与“华盛顿圈”一味对中国进行打压、遏制围堵的一些恶劣做法是有明显区别的。
所以,在认知层面,到底是要与中国脱钩断链,还是要与中国互利共赢,其实在美国国内有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认知,要不要让错误的认知绑架正确的认知,这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认知问题之外,还有中美相处的问题。这些年中国一直在试图探索与美国的相处之道,秦刚用了一个“赛跑”的比喻来形容中美之间的关系:如果要竞争,大家应该比赛谁跑得快,谁的成绩好,而不是要绊倒对方,甚至让对方去参加残奥会。这个比喻一说,大家立刻想到了现在美国对华政策当中的一些套路、一些手段到底是要干什么。
秦刚也提到了美国所说的护栏问题,在护栏问题上中方其实一再明确我们的立场,在记者会当中又格外提到的是,美国的护栏就是要让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是美国方面的套路,是美国的设计,是美国为了一己之私提出的一个概念,中方当然不能接受。
最后,秦刚还谈到了中美关系的底线,涉及到的是台湾问题。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方面本身是有共识的,这是中美建交的基础,是两国关系的基础,所以美国如果打台湾牌刻意来动摇基础的话,“台湾问题处理不好,中美关系地动山摇”,说得非常清楚。
这也说明,近期我们看到美国在涉及到台海局势的问题上不断进行搅动,背后有大国竞争的目标,有干涉中国内政的粗暴举动,同时也反映出了美国对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这样的一种方式,既对于国际规则是一种破坏,同时对于中美关系造成了影响,美国是要认清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把话说清楚,避免美方出现误判,对于中美关系的稳定是有好处的,对于未来世界的和平和稳定是有支持性作用的。
苏晓晖总结说,在这一次记者会期间,当秦刚外长谈到中美关系、谈到大国相处的问题、谈到中国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时候,传递出的信息是非常清晰的,我们既有对当前出现问题的清醒的认知,又有对于对方套路的判断,同样的也有中方的底线红线和我们对于双方关系、对于未来世界格局发展的主动的塑造。其实从这一系列的信息释放当中可以看到,中国外交是自信的,中国外交是讲究原则的,未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将进一步地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