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 记者 和冠欣 作者 京呈
2023-03-20 07:12
这张照片里的相机,是50年前我省吃俭用买的海鸥203型120相机。相机下面是1981年8月24日的《北京晚报》。当日头版“今日北京”栏目刊发了我拍的新闻照片,画面为当时东大桥路边新建成的住宅楼。
这台海鸥开启了我的摄影爱好之路,我的图片被各种报刊杂志选用。记得最清楚的是1981年8月14日,我在建国门拍摄了一幅《清洁之路》,在《北京晚报》 “心灵美”摄影比赛中获奖。那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在报纸上出现,当时心情格外激动,晚报帮助我的摄影之路更加顺畅。
一晃多年,照相机换了一代又一代,如今进入了数码时代,手机也可以拍出很好的图片了,但是我还珍藏着这台相机和老报纸。
1983年,我参加了《北京晚报》组织的“在爱的海洋里”摄影比赛,投送的作品《热门商品》获得了二等奖,照片是在王府井书店拍摄的一个画面。时至今日,这也算得上我一生中最感荣耀的事情之一,我一直保留着照片和当年的资料作纪念。
我是1982年开始参加工作的,那年我也开始自学摄影。那时能展示业余摄影人作品的平台很少,《北京晚报》无疑是北京很多摄影爱好者投送稿件的首选。
1989年3月,我第一次给《北京晚报》投稿,参加“新春纪实”摄影比赛,当年在龙潭春节庙会拍摄的《异邦之恋》获得了优秀作品,收到晚报寄来的证书和奖品,我高兴极了,拍照片的兴趣更浓了。
由于酷爱摄影,我和《北京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每天都要看看《北京晚报》,有一天不看的话,生活中就好像缺了点什么。
2005年3月21日,《北京晚报》“新闻目击”版面头条又刊登了我的一张大幅照片,寻找20载马拉松赛见证人,参加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协举办的相关纪念活动。一张照片,通过晚报的平台,可以架起报纸与读者,以及对外交往的桥梁,这是影像的力量。
2005年3月21日,《寻找20载马拉松赛见证人》的报道版面
1964年我参加工作,每天傍晚下班,总要路过报摊买一份北京晚报。后来我家开始订晚报,这一订就是五十多年。
家里人都喜欢看晚报,只有这一份报纸只能轮流看。每天傍晚,只要一听胡同里“北京晚报”的喊声,大人孩子争先恐后出大院接报纸。有一次,父亲走在了前面,从大院出门下坡接到了晚报,他靠在路边的水泥电线杆翻阅,我见到后立即拿出相机拍了下来。这张照片至今得有四十多年了,我父亲去世也已经32年了,我很怀念那个时候。
北京晚报是北京的名片,读者的良师益友。祝愿老百姓喜欢的、贴心的北京晚报越办越好。
2016年11月9日,我把自己骑了十多年的燃油助力车捐赠给了北京汽车博物馆,我的这个老伙计曾为《北京晚报》做出过贡献。送走这辆车前,我留下了这幅照片。
20多年前,作为摄影爱好者的我曾有幸在北京晚报摄影部工作过一段时间。晚报特别讲究新闻时效性,要求上午的新闻,下午就见报,这在胶片时代对摄影记者来说可不是件容易事。
记得有天晚上,报社安排我第二天上午10点去五洲大酒店拍摄一场活动,当天要见报。那天上午我花了不到20分钟就拍完一个胶卷,一路小跑,骑上助力车,开足马力30多分钟就到了报社,直奔摄影部暗房,将胶卷交给冲洗老师。半小时后照片做好,马上交给版面编辑,采访任务顺利完成。
那段时间,多亏了我的老伙计,每次都为我抢回发稿时间,助我按时完成采访。如今,这辆产自上世纪80年代大型军工企业的助力车,在博物馆内作为展示和科普教育使用,继续发挥余热。
这张照片是我多年来参加晚报拍客活动的装备,日常保管得整整齐齐。
我是摄影人,通过摄影和《北京晚报》结缘。2004年晚报摄影部组织了“美丽家庭”摄影比赛,我有幸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获得前三名。摄影部鲍道微老师电话通知时,我着实兴奋激动了一阵子!再后来,我加入了“北晚新视觉”的组织,多种多样的拍摄活动让我更加如鱼得水。
回想与北京晚报的亲密接触,常常给我“到家了”的感觉,这感情是真挚的。摄影是我的最爱,也是我与晚报沟通交流的桥梁。
2008年3月13日,《北京晚报》创刊50周年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我专程去参观,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并留下了很多幅照片。
40多年来,我家每年都订阅《北京晚报》,即便近些年智能手机和网络媒体普及,仍没有改变这一习惯。而我本人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一直关注和积极参与晚报的各类摄影活动,并多次在晚报组织的各类影赛中获奖,作品也多次上报。感谢晚报数十年的陪伴。
2008年8月12日下午,正值北京奥运会热火朝天地举办,我在天安门广场奥运主题花坛前,看见一位游客正在认真阅读刚刚出版的《北京晚报》,关注奥运会的报道。我十分兴奋,迅速抓拍下这个画面。当天中国男子体操队在赛场上击败美国和日本,拿下很重要的一块金牌,晚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
我喜欢人文纪实摄影,多年来,无论发生什么重大事件,《北京晚报》都是市民和游客最喜欢的了解途径,我的镜头里也留下了很多类似的瞬间。
2008年5月19日,汶川地震全国哀悼日。当天,天安门广场一位游客正在读《北京晚报》。
2017年7月26日,在奥体中心体育场进行的第34届北京晚报百队杯足球赛颁奖仪式上,小球员们欢庆胜利。我一边用相机记录下精彩瞬间,一边回想起自己曾三次参加百队杯的经历。
1987年暑假,14岁的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百队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件球衣和第一个号码17号,这个号码伴随了我一生。1988年我第二次参加百队杯,永远忘不了小组赛最后一场,大雨滂沱中,打平就可出线的我们2比3憾负。比赛结束后,我呆站在场上看着别人欢庆胜利,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这时,对手一个球员微笑着走到我身边,拍着我的肩膀并竖起了大拇指,然后搂着我的肩膀一起走下球场。这就是百队杯,充满了友谊,充满了关爱。
30多年过去,我从未离开足球场,和球友们还会经常聊起当年百队杯的故事,那不仅是美好的回忆,更是对足球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5年前,我参加了晚报在孔庙和国子监举办的纪念创刊60周年展览,并在现场拍下了“今天我上晚报头条”的照片。
我是《北京晚报》的铁杆粉丝。60年前,11岁的我就对“五色土”上刊登的谜语产生了兴趣,从而养成了买报看报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那时候,晚报就四版,2分钱一份,每天都在火柴盒大小的地方登一条谜语,谜底在第二天揭晓。在那个娱乐项目匮乏的年代,茶余饭后,大人孩子在一起猜谜是个乐儿,那时常常因为猜不出谜而睡不好觉。
今年晚报迎来创刊65周年,编辑约我这位老谜友创作几条谜语给晚报助兴,我愉快地答应下来并交出了作品。没想到的是,我的谜语就登在3月15号晚报生日当天的版面上,续写了一个甲子的“谜缘”。
最近,晚报搭设了摄影平台,我也参与其中,要和广大拍友们共同切磋,提高技艺,拍摄北京美景,展示首都风采,也为《北京晚报》增光添彩。
2021年5月19日北京晚报五色土栏目刊登了我的一张照片《西海子公园燃灯塔》。
我是北京晚报的老读者、铁粉,我也是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我第一次拍大运河是2019年8月22日随北京晚报摄影采风团去采风,对大运河有了初步了解并爱上了它。从那以后只要有时间就到北运河遛个弯打个卡,拍点大运河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静谧夜色,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我的摄影水平。
现在拍大运河已是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这都是北京晚报给我带来的变化,也是对我的激励和鼓励。
2018年12月11日,北晚新视觉送晚报进基层活动,在王致和集团科普馆,晚报老粉丝聚在一起读老晚报。
喜欢摄影几十年,我没想到有一天还能接到晚报的“拍摄任务”。这张照片是2016年5月18日我拍摄的新排越剧《红楼梦》的演员。
2016年5月的一天,北京晚报编辑发来一条消息,正乙祠戏楼演出新排越剧《红楼梦》,征召两名摄影师,我果断报名。没一会儿,编辑来了电话,问我拍人像技术行不行?我说行,您请好儿吧。
5月18日,我提前两个小时来到正乙祠戏楼,看到一位演员正在拍照,我也拍了两张,还真不错。等演出开始,我拍着拍着却出了意外,照片都过曝了,只有隐约的影像痕迹。我惊出一脑门冷汗,赶紧问旁边的同行。他说:你这么多年摄影白干了,感光度调太高了。他帮我把感光度调低,我再拍,果然没问题了。
几天后,晚报编辑来了电话,演出单位说拍得不错,你把拍的片子给他们传过去。天知道我的惊和喜!
2016年12月18日,原北京日报美术编辑、漫画家李滨声举办了个人画展,韩金和拍摄李滨声给观众签名留念。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