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幸存女孩惨遭网暴,要让作恶者感觉到“痛”!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崔文佳

2023-03-28 12:48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近日,汶川地震幸存者“钢腿女孩”牛钰讲述了自己遭遇网暴的经历。从她公开的部分私信看,一些网友出口成脏、句句诛心,当事人要经受多大冲击可想而知。目前,四川省残联已经介入,表示将与其一起处理相关事宜。

网暴本就为人不齿,发生在牛钰身上,则更让人愤慨。2008年汶川地震中,11岁的牛钰坚持三天三夜终于等来了救援、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右腿。然而,这场人生浩劫并没有磨灭她生活的热情。踩着“钢腿”亮相时装周、报名参加马拉松,在各类社会活动中闪耀的牛钰成为小有名气的正能量博主,也无形中鼓励了更多残障人士。但也正是这份“高调”招致了某些人的不满,他们不相信有人在遭受重创后依然能够闪光,偏执地认为残障人士就该生活在灰暗之中。可以说,“钢腿女孩”选择不再沉默,既是维护权益的应有之举,也是对舆论偏见有力回击。

就现实来看,我们关注这起事件,更在于这是“网暴”成风下的又一典型案例。仅近两年,就已有“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刘学州案”“粉发女孩事件”等挑动舆论神经。这些人间悲剧在进入公共视野的同时,也成为一堂堂普法公开课,一再证明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但引人深思的是,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心无敬畏、知法犯法?

心理学中有“敌意性攻击”的概念,意指攻击源于一种愤怒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相当一部分施暴者本身带有谴责他人的行为倾向,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反倒是那些被针对的对象自己存在问题,受伤是“罪有应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很多网络施暴者的“无意识”,也意味着,纠治网暴,首先需要戳破这些人的心理动机。网络空间从来就不是完全虚拟的存在,网友交互与社会交往一样有规矩、有准则——别把尖酸刻薄当清醒客观,别把口无遮拦当率真耿直,更别在贬损他人之中证明自我。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当一些人看到了攻击他人的好处,就会有样学样、加入其中。由此反观,当网暴动辄成风,就必须反转天平,让更多人看到作恶的代价远远大于所谓收益。近些年,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行动,社交平台开启“一键防护”,很多受害者也勇敢站出来维权,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客观地说,维权成本还比较高,让网暴者“立竿见影”地受到惩罚、罚到痛处,才是维护公平正义、发挥震慑作用的关键。四川省残联助力“钢腿女孩”牛钰维权不失为一种启发,未来能否有更多的组织力量参与进来,帮受害者一把?

网络内容生态就是我们人间万象的真实反映,不是通过网络立法就可以把很多问题给解决的。我们呼吁不断降低网暴治理的法律成本,更期盼每个人都能心存敬畏,明白匿名性不是无端作恶的保护伞、陌生人不是“情绪垃圾”的回收站。这种克制内心幽暗的能力,恰恰是文明程度的象征。

快评

编辑:崔文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