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休》导演王晶:能让职业记者认可是拍这部电影的底线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金跃

2023-03-29 22:25 语音播报

文娱

由王晶执导,白客、苗苗、张颂文、宋洋主演的电影《不止不休》正在热映。该片以2003年一家名为《京城时报》的报社为背景,讲述了白客饰演的实习记者韩东为了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在张颂文饰演的报社首席调查记者黄江的帮助下,追踪“乙肝代检”新闻事件,历经波折,最终写出《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文章,从而改变了无数乙肝携带者命运的故事。

该片导演王晶近日接受了本端记者专访,他表示,影片为了还原当年纸媒的“黄金时代”,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他最看重的,也是职业记者们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能让职业记者认可这部电影,是我拍这部电影的底线。”

电影人和记者有点像

《不止不休》的故事发生在2003年,巧合的是,这一年,出生山西的王晶也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大学四年,他接受的大多是比较正统的现实主义美学教育,学校的老师反复提醒学生,要多关注社会热点和社会话题。毕业后,正赶上中国电影的低潮期,他并没有太多拍片的机会。这些年,他在贾樟柯导演手下担任副导演和执行导演,从中积累自己的创作经验。

2017年的一天,贾樟柯告诉他,新成立的一家“陌陌影业”,公司里的人大部分都当过记者,他们的第一部电影也想以记者为主角。“我觉得做电影和当记者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比如说都是在观察世界,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样貌,也做记录的工作,传递自己对一个理想社会的想象。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那个点,我们很快达成了共识。”王晶说。

《不止不休》的剧本经过了多次修改,“一开始是以人物的成长为主线,但光有这个还不行,记者的职业很特殊,所以我们就在人物成长的主线里给它附加上一些事件性的东西。”王晶梳理了上世纪初发生过的社会热点事件,发现了“乙肝代检”的话题,“我觉得还挺独特的,因为它其实讲的是人的事儿,是人心的事儿。一个单一事件有结束的一天,但人心是可以恒久讨论的。”

为什么把故事的时间选在2003年,王晶笑道,“这可能是一个巧合。”但2003年的确发生了几件大事,那也是纸媒的“黄金时代”,像片中韩东这样没有高学历的年轻人也有机会进入到媒体行业,“我觉得‘可能性’是特别好的一个东西,它不固化,不会停滞。”

一度想把片名叫《凡人歌》

王晶自己的上学经历简单,就是上完高中到北京上大学,但他完全能理解片中韩东的心情,“我在上北京电影学院的时候,也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自我怀疑。原来觉得自己还挺独特的,但当你进到了一个群体以后,发现每一个人都比你还要特殊,自我怀疑就开始了。”好在他很理性地看待这种“自我怀疑”,认为这不是悲观,而是个人成长的重要过程。在跟韩东的扮演者白客沟通时,两人聊得最多也是这个点,“白客特别懂我在说什么,其实他也经历过这样的心路历程。”

早在写剧本的时候,王晶就认定韩东这个角色一定要是一个普通人,“他应该特别平凡,特别普通,从样貌、性格到出身经历,没有任何的肉眼可见的优势,有时还显得有一些笨拙。”王晶一度想把片名叫做《凡人歌》,这是歌手李宗盛的一首经典歌曲的名字,“我希望观众能对这个人物建立起信任或者叫相信,觉得他是一个跟我一样的人,也能从这个人物身上获得一点点力量感。”

王晶在网上寻找合适的演员,有一次突然看到白客一张站在戈壁滩上的黑白照,“他皱着眉头,跟我想象中的韩东一样。我们见了一次后,就很笃定他是最佳人选。”

至于片中《京城时报》首席调查记者黄江的扮演者张颂文,王晶透露自己多年前就关注到他,当时为了找一个广东籍的演员,朋友发给他一张张颂文的照片,“他坐在公车上,眼神中写满了东西”,遗憾的是,这次合作并没有达成。此次王晶对黄江有清晰的定位,他想找一个“很准确”的演员来诠释这个角色,“黄江除了有知识分子的底色外,还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那就是‘猎人’,矫捷,孤傲,有了定位后,我就想到颂文老师,他非常好地承载了这两个差别挺大的性格。”

新老记者韩东和黄江互相成就

片中韩东刚进入《京城时报》时,对黄江充满了敬佩和崇拜,但随着对“乙肝代检”事件的深入调查,他越来越觉得,贸然发出新闻,对乙肝携带者群体的自身利益非常不利,他想到了撤稿,而黄江却对这种做法非常不理解,两人在报社发生了争吵。最终以韩东撤稿结束,这也导致了韩东失业。

“这场戏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一场戏,对此我们也讨论了很久。”王晶认为,自己不对这场戏下结论,但可以让观众展开充分的联想,

“我们可以想象黄江有他年轻、青涩的时候,也有保有本能的人文关怀的时刻,在他的职业成长历程里,他是不是发现新闻事实真的能帮到社会进步,而不是动用情感?因为情感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所以他如何走到今天我们可以去想象,但不会做定论。”另一方面,黄江跟韩东是完全不同的出身,“他可能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或者是媒体人家庭,接受过完整的新闻专业教育,这导致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有一点点居高临下,比如他跟韩东说,‘同情心只会影响你的判断力’,他可能有点高傲,可能有他的角度,但他的心一定是热忱的。他对于那些普罗大众的苦难的感受,其实不是同情,而是良心或者是共情。”

两人的冲突是王晶在本片中最想表达的主题之一,“电影前半段讲的是韩东一直在向他希望成为的黄江靠近,但当他真的遇到一个两难抉择时,他的选择是回到自己的初心。理性是很重要,它是指导我们行动的一个最高准则,但感性却是我们作为人的一个本能,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丢掉本能的东西,比如良心和共情。”

影片最后,韩东的文章《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如愿发表在报纸上,“稍微有点想象力的观众都能看出,黄江为了这篇文章的刊登,做了多大的努力。这个结尾,也让黄江找到了一点点自己曾经相信的东西。他们相互成就,彼此照应。”

“钢笔漂浮”灵感来自神舟五号

虽然《不止不休》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但是影片中却有两处超现实的画面:一个是韩东使用的笔在空中漂浮了起来,另一个则是最后发表的报纸在空中不断翻滚。

“在现实主义电影里加入一些非现实的东西,对电影语言和技法做出新的探索,能让我们看到电影创作上的更多可能性。”王晶笑道,这是他跟贾樟柯导演合作多年学到的东西,“他一直在尝试很多新的东西,新的可能性,也让我看到这种可能性是成立的。”

王晶透露,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其中杨利伟在太空中漂浮的画面永远印记在全国人民的心中。王晶还注意到,杨利伟手中的一只钢笔也在空中漂浮着,《不止不休》中韩东手中漂浮的钢笔的灵感就来源于此。剧组多处寻找,居然找到了跟杨利伟当时一模一样的钢笔,“中国第一个太空人杨利伟做的那些事情,承载了一个集体主义的梦想,我们这个故事讲的也是一个关于个体梦想的故事,这支钢笔就是这两种梦想的连接。”

为了还原纸媒“黄金时代”的真实环境,剧组下了很大的功夫。王晶带领主创团队拜访了多家报社,他们深入照排车间,看工作人员排版;到真正的报社印刷工厂观摩学习。虽然片中《京城时报》的编辑部是搭的场景,但细节都是真实的。有一场戏需要有五十位群众演员在场,王晶特意要求无论如何都要找来真实的报社工作人员来当群演,最后居然做到了。

“有人说现在现实主义的电影太少了,但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天需要我们去关照和关注的东西还是挺丰富的,这也是我们电影人创作上的一个最大的宝库。”王晶透露,自己的下一电影中依然有记者的角色,“虽然不是主角,但这个人物也很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行业的形态可能会变,但我觉得记者们内在的精神内核却是不会变的。”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