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年报:六大行合计营收3.69万亿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李悦

2023-04-14 12:39 语音播报

进入
金融
看更多
+ 订阅

又是一年年报季,作为商业银行“第一梯队”,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六大国有商业银行拿出了不错的“成绩单”。统计数据显示,六家国有大行2022年净利润合计13476.03亿元,相当于日赚37亿元。尽管息差承压、归母净利增速普遍下降,六家国有大行仍保持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贷款率均呈下降趋势。

实体企业生产忙 图片来源:新华社

营收净利实现双增

从年报披露数据看,2022年,六大行营业收入分别为工行8400亿元、建行8224.73亿元、农行7248.68亿元、中行6180.09亿元、邮储银行3349.56亿元、交行2729.78亿元。尽管营收均实现增长,但从营收增速来看,六大行则不尽相同。年报显示,国有六大行增速明显放缓,实现正增长的有农行、中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其中邮储银行增长最快为5.08%,工行和建行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26%和0.22%。

从归母净利润对比中可以看出,六大行中“最赚钱”的仍是工商银行。2022年工行实现归母净利润3604.83亿元,建设银行归母净利润为3238.61亿元,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归母净利润均超2000亿元,分别达2591.4亿元、2274.39亿元,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21.49亿元、852.24亿元,虽然邮储银行净利润金额位于“队尾”,但该行是六大行中唯一净利增幅超两位数的银行,同比增长达11.89%。

从资产规模来看,“宇宙行”工行以39.61万亿元的资产规模依然占据首位;建行、农行和中行则继续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资产规模分别为34.60万亿元、33.93万亿元、28.91万亿元;邮储银行资产规模达14.07万亿元位列第五;交行总规模12.99万亿元,位列第六位。

息差承压趋势未变

净息差是银行盈利能力的体现。近两年来,市场利率持续下行,银行业息差不断收窄。2022年,银行业息差、利差持续收窄的趋势并未能得到扭转,六大行年报显示,除中国银行外,其他五大行公布的净息差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具体来看,农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为1.9%,同比减少22个基点;工商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为1.92%,比上年下降19个基点;邮储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同比减少16个基点至2.2%;建设银行净利息收益率2.02%,同比下降11个基点;交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为同比减少8个基点至1.48%。仅中国银行息差逆势上行,净息差微增1个基点至1.76%。

对于净息差的下降,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尽管这个‘考试科目’在成绩单中显得不理想,但是在同班同学、在可比同业当中保持了领先。”他预计,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仍有下行压力,尤其是一季度影响会大一些,因为大量贷款重定价会在一季度实行转换,但后三个季度净息差下行趋势预计会放缓。

“去年LPR多次调整,特别是五年期LPR下调了35个BP,大部分按揭贷款和一些浮动利率贷款在今年1月份重定价,这个对银行业影响是比较大的。”邮储银行副行长张学文表示,2023年息差既面临挑战也有积极的因素。挑战是银行业共同面对的,积极的因素则是资产端自从去年11月份开始,随着信贷需求的回暖,各类市场利率呈现回升的迹象;同时非信贷方面资金价格也有所回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最高突破了2.9%,总体利率中枢有可能高于去年。在负债端,去年银行业存款的付息率也有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及资产端收益率,这就导致了息差的收窄。

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从资产质量来看,2022年六家国有大行整体保持稳健。除邮储银行外,其余五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较上年有所减少,拨备覆盖率有所增厚。

具体来看,截至2022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至1.38%;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7%,较上年末减少0.06个百分点;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幅最大,较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至1.35%;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2%,下降0.01个百分点;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虽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至0.84%,但仍处于六家国有大行中较低水平。

数据显示,2022年六大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的潜在风险也成为了各方关注焦点。

“去年一年农业银行积极支持,特别是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旭光介绍,到2022年末,农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是5.35万亿,较年初增加了1000亿元,增量份额在同业是领先的。张旭光表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暖向好,目前整个按揭贷款需求也在转好。从农行储备数据来看,到2月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储备,即已审批未发放的有433亿元,月度环比增长了31%,月度新收单873亿元,月度环比增长57%,“这是一个非常高的环比增速。”

“我们会把逾期或欠息时间超过60天以上的,都归入到不良;同业违约率比较高或者存在较大完工风险的,我们认为可能会造成贷款实质性风险的,都一律下降到不良。”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林骅表示,该行一直将房地产贷款作为重点进行风险排查,并按照实质性风险判断原则对具有潜在风险的项目予以重点管理。林骅还表示,目前整体宏观环境的风险在收敛,交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总体可控。

加大实体信贷支持

在信贷方面,2022年六大行贷款总额增幅均超10%。具体来看,截至2022年末,工商银行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23.21万亿元,增长12.3%;建设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1.20万亿元,增幅12.71%;农业银行贷款和垫款总额达19.8万亿元,新增2.59万亿元,增速15.1%;中国银行客户贷款总额17.5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4万亿元,增长11.72%;交通银行客户贷款余额7.3万亿元,增幅11.22%;邮储银行客户贷款总额7.2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72%。

聚焦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既注重巩固传统的优势信贷领域,也注重拓展新的增长点。2022年工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8700亿元,增速超过40%。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基建、涉农、民营、普惠等贷款加快增长,其中绿色贷款余额近4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元,普惠贷款增速超过40%,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速近70%。

农业银行在国有四大行中贷款增速最快,农行年报显示,2022年,该行服务实体经济走在前列,大力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造业贷款余额2.3万亿元,增速31.8%,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52.8%。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24万亿元,新增3,828亿元,增速44.6%。与此同时,该行在粮食重点领域、乡村产业、乡村建设贷款增速分别为22.5%、22.4%、21.6%,显著高于全行和县域贷款增速。

谈及2023年信贷投放重点,建设银行副行长崔勇介绍,该行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在制造业、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保持信贷投放高速增长态势,增加幸福产业投向,推出普惠金融新产品,围绕康养、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六大板块,持续加大信贷投入。

上市公司年报观察

编辑:李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