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4 16:45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坑洞遍野、山体裸露、植被倒地……记者走访发现,近来京郊一带兴起“挖水晶热”,每逢节假日,不少父母带着孩子以及各种打着“地质研学”之名的商业团队涌向山里,掘地三尺、四处挖矿,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眼下,趁着天晴日好到户外放松身心,已成为许多人度假休闲的首选。北京郊区山多林茂,清幽之地众多,前来打卡的市民更是络绎不绝。可话说回来,亲近大自然是好事,但不能以糟蹋环境为代价。就拿这些走偏的“挖宝游”来说,或许出自一些人的无知,觉得敲敲打打没多大事,殊不知,浅山区生态极其脆弱,无节制挖洞不仅会让表皮山体受损,在雨季也易引地质灾害。这些年,京郊山体崩塌导致游客被困的例子不胜枚举,早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生态环境经不起任性“挖宝”。对类似恶行,相关部门也拿出了不少针对性举措。比如,在进山干道设置卡口,在山体周边设置“严禁私挖盗采”警示牌,以及对携锤带铲的市民进行劝导,等等。但既有这些举措总体还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对心有规矩的人能起到劝阻遏制作用,但对那些执意就要去“挖这一铲子”的人来说,震慑效果还是有限。要看到,法律虽然规定挖矿毁坏植被会吃罚单,但适用起来其实也存一定盲区,尤其对于个人行为,相关部门一般也不那么较真儿。说白了,破坏环境的“挖宝游”多以不文明行为论处,基本没有真罚真痛。一来二去,大家也就不以为意,甚至和劝导人员玩起了“躲猫猫”。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不文明行为,好言相劝往往没有力量,唯有制度规矩真严真管,人们才有足够的压力去纠正小节。眼下,各大景区陆续出台“黑名单”等约束机制,旅游不文明行为随之减少。但山郊野外等“没人管”地界,却往往沦为不文明行为高发区。对此,尤须优化规制方式,加大震慑力度。比如,提升信用惩戒制度的影响范围、处罚力度,比如发挥群众“随手拍”的监督作用,让不文明丑态无处遁形。总之,不厌其小、不厌其细,坚持纠正小节,文明才能化为自觉。
带孩子亲近自然利于成长,但破坏环境的户外游有害无益。广大家长理应发挥引导作用,带孩子拥抱健康的户外打开方式,这也是给孩子的一份成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