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行应密切关注目的地疫情形势,出现症状及时测抗原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乐琪 实习记者 柴嵘

2023-04-26 15:53 语音播报

热点

4月26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五一”假期人员大规模的流动可能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但是造成规模性疫情传播的可能性小,各地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假期正常出行需求保障,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贺青华建议,“五一”出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要加强出行或者旅途中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发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时,应及时开展核酸检测和自我抗原检测,避免带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形势,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护准备工作。在旅途中,做好个人自我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贺青华表示,各地各部门在“五一”期间应该重点强化六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加强境外输入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监测,动态开展输入传染病风险研判。落实“乙类乙管”后新冠境外输入疫情防控方案的要求,严防境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造成我国本土疫情大幅度反弹的风险。

二是交通运输部门和单位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假期的运输组织保障工作,及时增加或者开放进站进场的通道和安检通道,有序引导乘客进站进场乘坐交通工具。

三是加大客运场站、商场超市、旅游景点室内场馆的通风换气,适当增加公共用品和设施的消毒频次,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四是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对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的人员,及时安排诊疗和检测,防止在上述机构出现聚集性疫情。

五是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要加强新冠及其它春夏季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坚持多病共防,及早发现可能的传染病疫情,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六是各地假日期间应该启动24小时疫情防控指挥值班体系,加强值班值守,强化部门协调,确保疫情发生后能够及时处置,严防疫情扩散。

贺青华说,各地各部门要科学精准落实“乙类乙管”后的各项防控措施,既要防止放松心态,又要避免防控工作加码。同时,“五一”假期期间,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止由于工作不细、管理不善引发安全事故等次生问题。

426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