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6 17:40
4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和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出席发布会。
▶ 近期全国疫情总体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监测显示,近期全国疫情总体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五一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增多,要按照“乙类乙管”要求落实防控措施,持续强化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加强重点机构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方便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健康祥和过节。同时要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详情>>
▶ 各地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个别地区有小幅上升迹象,全国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近期,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各地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个别地区疫情有小幅上升的迹象。全国发热门诊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的波动状态,特别是4月上旬,疫情降至202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4月中旬以后,单日阳性数和阳性占比均呈小幅上升态势。
专家研判认为,从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和疫情波浪式流行的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部分人群免疫保护水平的降低,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开始出现缓慢的上升,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三部分人群:一是未被感染人群,二是免疫水平已经下降的人群,三是存在免疫缺陷人群,总体专家认为,全国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详情>>
▶ 中疾控:目前未发现XBB.1.16会增加重症和死亡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根据我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数据显示,总体上看,本土病例仍以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为主。
截至4月22日,我国已经在本土病例中监测到57例XBB.1.16及其亚分支病例。世卫组织认为,目前证据显示,XBB.1.16的全球流行风险低于XBB.1.5和其他正在流行的变异株。
陈操表示,虽然在不同国家,包括XBB.1.5为主要流行株的国家人群中,已经观察到XBB.1.16具备了一定的传播优势和与XBB.1.5相当的免疫逃逸能力,但是没有因感染XBB.1.16而导致重症入院和死亡增加的报道。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也没有看到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报道。详情>>
▶ 中疾控:存在免疫水平差距的目标人群应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疫苗接种和感染都可以使人体获得免疫保护。目前,我国仍有部分人群从未感染、未接种疫苗或仅接种1剂次的疫苗。希望符合条件的人群能够积极主动地接种疫苗,获得更强的免疫保护能力,更好的抵御病毒、防控疾病,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详情>>
▶ 国家疾控局:“五一”出行应密切关注目的地疫情形势,出现症状及时测抗原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各地各部门在“五一”期间应该重点强化六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加强境外输入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监测,动态开展输入传染病风险研判。落实“乙类乙管”后新冠境外输入疫情防控方案的要求,严防境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造成我国本土疫情大幅度反弹的风险。
二是交通运输部门和单位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假期的运输组织保障工作,及时增加或者开放进站进场的通道和安检通道,有序引导乘客进站进场乘坐交通工具。
三是加大客运场站、商场超市、旅游景点室内场馆的通风换气,适当增加公共用品和设施的消毒频次,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四是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对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的人员,及时安排诊疗和检测,防止在上述机构出现聚集性疫情。
五是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要加强新冠及其它春夏季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坚持多病共防,及早发现可能的传染病疫情,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六是各地假日期间应该启动24小时疫情防控指挥值班体系,加强值班值守,强化部门协调,确保疫情发生后能够及时处置,严防疫情扩散。
贺青华说,各地各部门要科学精准落实“乙类乙管”后的各项防控措施,既要防止放松心态,又要避免防控工作加码。详情>>
▶ 国家疾控局:各地可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制定本地佩戴口罩指引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防止感染者传播病毒,同时保障健康人群免受病毒的感染。新发布的佩戴口罩指引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新冠病毒危害变化,进一步减少了应佩戴口罩的情形和场景,在保证防控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是重点强化了公众佩戴口罩的指导,对于与公众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密切相关的常见的情形和场景,提出了应佩戴口罩、建议佩戴口罩、可不佩戴口罩的分类建议。
三是坚持动态优化调整的原则。佩戴口罩指引将根据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本地的佩戴口罩指引。
除了指引中要求必须戴口罩的场所外,其他场所是否可以不用佩戴口罩?贺青华表示,公众可以根据当地的疫情防控规定,以及个人的健康状况确定其他场所是否需要佩戴口罩。
▶ 国家卫健委:“五一”假期确保急诊24小时开放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五一”假期将至,保障人民群众在节假日期间的看病就医,特别是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是非常重要,对此我们已经做了专门的安排,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做好“五一”期间医疗服务保障工作。
第一,加强值班值守。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都要做好假期的值班值守工作,安排好相关的医疗工作。
第二,要配足配强医疗力量。特别是在医疗机构的急诊等这些重点部门,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配备,配足配齐医疗力量,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特别是要确保急诊24小时开放。
第三,严格落实医疗首诊负责制,以及急危重症的抢救制度,要确保需要紧急救治以及常规接续治疗的患者,在节假日期间都能够保证得到及时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做好医疗保障。详情>>
▶ 国家卫健委:“五一”假期,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应开尽开
国家卫健委要求,加强发热门诊和救治床位的准备,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做到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应设尽设。同时,也要做好医疗资源,特别是救治床位和设备设施的准备。详情>>
▶ 文旅部:“五一”假期,全国1.28万家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5月1日开始各地将推出打折促销、满减等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李晓勇介绍,为确保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假期,文化和旅游部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五一”假期,全国共有1.28万家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占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86%,除北方部分省份因季节性原因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旅游景区已实现应开尽开。从5月1日开始,文化和旅游部将正式启动“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月活动,各地将推出打折促销、满减优惠等系列惠民活动,并联动公共交通、共享单车、新能源车品牌开展文明出游活动。
二是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五一”假期前,组织工作组赴重点省份开展行业安全生产调研,指导相关公共文化单位、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落实中央关于安全生产的工作部署,压实压紧安全生产责任。
三是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按照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有关要求,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导游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兜售商品、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等干扰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处置违法违规线索,保障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详情>>
▶ 交通运输部:五一小客车流量将高位运行,建议避峰错峰出行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表示,预计今年“五一”假期,公众出行需求旺盛,小客车流量将高位运行。建议广大公众出行前关注目的地出行信息,合理安排行程,避峰错峰出行。
同时,为保障五一假期期间公众自驾出行顺畅有序,交通运输部门在公路交通保通保畅和疫情防控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路网运行动态监测。多渠道动态更新、及时发布拥堵缓行路段等路网运行信息,对重点路段制定疏堵和分流绕行预案,引导自驾人员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和出行线路。
二是落实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假期期间,强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运行监测,及时处置异常情况。
三是加强高速公路救援力量配备。及时发现路网阻断堵塞等情况,对事故(故障)车辆及现场快速处理,及早恢复交通,防止长时间、大面积拥堵。
四是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保障。强化停车管理和秩序维护,加强加油、充电、用餐、如厕等基本服务管理,确保商品供应充足、环境卫生可靠、服务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