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4 21:30
生活悬疑剧《漫长的季节》虽已收官多日,却因为“爹味”不断被推上热搜。批评者认为,这部剧“爹味”十足,充斥着浓重的男性视角,是非常陈旧的男性群像故事。众多网友为这部爆款作品是否“爹味”展开了持续争论,引发了剧集播出少有的文化讨论现象。
这剧中的主角,“爹味”的确显而易见。范伟饰演的王响就是一个“爹味”呛人的角色。在厂里,王响是“大拿”,火车头到站下车,同事憋不住,他也要论资排辈讲规矩。在家里,王响要摆大家长的谱,对儿子端着传统父亲的尊严和权威,对妻子好话不会好说。在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中,王响一直在扮演自己的“爹味”角色,凡事都要刷个存在感。
整部作品最核心的人物关系,就是王响与王阳这对拧巴父子,父子冲突最深层的矛盾,是王响对儿子人生选择的主导。王响的妻子罗美素说,他们这一代人从小在家里听父母的,长大了在集体里听领导的。王响一辈子没出过“圈”,被安排惯了,也想把儿子的人生安排在“圈”里。他以爱之名把掌控延续到孩子成年之后,却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变化,也不理解儿子内心到底“想要啥”。
因为隔膜,父子无法有效沟通,王响只能不断束紧管制的绳子。从夫妇俩捆绑儿子的熟练度,就能看出父子间发生难以调和的冲突时常态化的解决方式。被损害的父子关系未及修复,悲剧接踵而至。儿子身亡,妻子以死拒绝原谅,王响一度绝望,最终因收养王北而获得新生。
时间改变了人,王响终于看到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桦钢这艘“泰坦尼克号”也有触礁沉没的一天。18年后的王响彻底改变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模式,他懂得了如何做父亲,如何去爱人。他也不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鼓励王北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和幸福。王响眼里有了人,他对邢建春的共情与包容,唤醒后者重拾自尊。但王响说,自己明白得太晚了。
作为悬疑剧,《漫长的季节》最后一个被揭开的悬念,是卧轨自杀的王响被一声婴儿啼哭唤醒,这个弃婴也就是后来的养子王北。大结局里这一幕为观众补足了王响完整的命运拼图,这个“扣”如此重要,在于它是主人公觉醒蜕变的一刻。这个情节里,藏着创作者的善意与悲悯:让父子两代人重活一次,父亲懂得尊重,儿子不再叛逆。这其中也流露出无尽的遗憾,毕竟现实中没有如果,无数王响式的困境才是人间真实。
看清这条最重要的矛盾冲突和命运悬疑线,《漫长的季节》是否在歌颂和赞美“爹味”不言自明。在节奏舒缓的剧情中,大量的日常生活笔墨都用在展现那些自矜自恋的“爹味”,这是剧中角色喜感、性格冲突的主要来源。王响曾经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和家人,龚彪称得上是油腻男“天花板”,马德胜总习惯于俯视他人。不难发现,人物的可笑在于可悲,所有人的困境也是装“爹”的代价,他们被困在“爹味”里,执迷于虚幻的“面子”,直到最终放下了“爹味”,才迎来了释怀、解脱与成长。
而批评者认为被矮化的女性角色罗美素,则是剧中难得的“人间清醒”。劝慰儿子时,罗美素用最朴素的语言,说出了最通透的道理:“老一代人一辈子按部就班在‘圈’里走着,也没人问为啥。这个世界变化快,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活法。将来你有了孩子,你也不一定能整明白。”这番话里恐怕包含了剧集主创想就“爹味”和观众对话的内容之一:人是时代的产物,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每一代人都是自我世界的局限者。
剧中塑造的“爹味”角色,一方面呈现了人物的善良本质,另一方面展现了这些人物的处境及行为原因,让人看清他们生活悲剧的根源。跳出所谓性别视角去看,《漫长的季节》以悬疑罪案为引线,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板,呈现的是当下年轻一代对父辈的审视和剖析,并传达出一种复杂的心态:有批判也有温情,有怨念也有和解。当父辈老去、时代远去,年轻一代重新认识父辈,也像剧中人物一样,可以走出“漫长的季节”再回首,完成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告别。
《漫长的季节》在收官后掀起的“爹味”大讨论,指向了这部剧的精神内核,讨论本身可以助推社会观念进步。但同时让人思考的一个话题是,对一部怀有复杂情感的文艺作品,如果一味去简单贴标签、扣帽子,总期待别人都能迎合自己的立场、口味和表达,会不会也是一种“爹味”控制的遗风和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