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天路接新路——“重庆三峡库区绿色发展”主题调研报道②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桥斌

2023-06-04 10:10

热点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

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史馆里,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路时说过的这句话,挂在墙上最醒目的地方,令人泪目,声犹在耳。

从半山腰俯瞰,下庄村被笼罩在云雾里。

下庄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因坐落于海拔落差1000多米的山谷之中,被称为“天坑”。“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顺口溜道出了村子的实情。

没有路,村民被困“井底”,只能坐井观天,与贫穷相伴。1997年,刚当选村支书的毛相林,凭着一股倔劲,带领乡亲们自筹资金,历经7年,终于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打通了下庄与外界的联系。

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左)向采访团介绍下庄村的新变化。 谢智强摄

有了路,想致富。毛相林带领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探索,先后种过漆树,养过山羊、肉牛,还搞过蚕桑,都以失败告终。直到2011年试种西瓜、2013年试种柑橘获得成功,下庄才算有了像样的支柱产业,凭着这两样瓜果,2015年,下庄在巫山县率先整村脱贫。

下庄村声名远播是在2021年2月25日,这一天,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说过的这句豪迈铿锵的话,毛相林的事迹感动全国。

回村开扎染坊的大学生袁孝鑫感受最深,当时正值春节后一周左右,村里的游客突然爆满,农家乐忙得不可开交。

“那年春节,我和父母回村过年,邻居家的农家乐缺人手,我妈被叫去帮忙,妈妈回来就说服我爸和我回村开农家乐、开扎染坊。”袁孝鑫毕业后在重庆工作了5年,在父母的劝说下,决定回村创业。

袁孝鑫回村里开的扎染坊备受游客欢迎。

随后不久,下庄村被纳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名录。村里进行集中连片保护建设,邀四川美院的专家出招,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下庄的古院落、土墙房等进行了保护性修缮,统称为“下庄院子”,今年1月全面完工。

为了让游客深切感受“下庄精神”,村里建成了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愚公讲堂、下庄村村史馆等展示场所,通过实物、图文、视频等全方位展示下庄人的感人事迹。

游客在村史馆观看下庄人凿壁修路的事迹展。

巫山县委党校还在下庄开设了下庄校区。“现在县里很多单位的干部职工培训在这里举办,就是要让年轻人汲取下庄的精神食粮。观看下庄修路纪录片,听毛相林亲自讲述修路事迹,是培训班的必修课。”巫山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村里现在引入了旅游公司,专门打理“下庄院子”。毛相林说,“请专业化公司运营,统一服务标准,就是要给游客最好的体验。”

今年村里又新添了几家民宿,一些年轻大学生也陆续返乡,开起了烧烤、茶室、咖啡厅等门店,既方便了游客,也给村子增添了活力。

毛相林告诉记者,修路前的1997年,下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00元左右;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00多元,是修路前的50多倍,而且70%的农户在城里买了房。“我们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继续传承好‘不等不靠、不甘落后、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做好农旅融合发展,争取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

如果说下庄天路是一条摆脱贫困的生存之路,那么如今,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下庄人接续奋斗,正在开辟一条乡村振兴的幸福之路。

走神州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