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师恩 共话传承:纪念追思张君秋大师座谈会在京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阿采

2023-06-07 12:04 语音播报

深读

5月27日,在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去世26周年之际,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主办的“纪念追思张君秋大师——感恩座谈会”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

张君秋大师是张派艺术创立者,是京剧发展的推动者,他爱党爱国,德艺双馨,其艺术发展之路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同行共振,他伟大的艺术成就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戏曲人的使命担当。

张君秋大师的弟子传人、和生前好友、戏迷、新闻界与子女等六十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大家追忆张先生的高尚艺德与品德,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同时启迪年轻演员努力学习研究,进一步完成弘扬、发展传统戏曲文化与张派艺术的历史使命。

与会者合影

座谈会由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张可来主持。他说:一代宗师,张派艺术创立者张君秋大师是京剧发展的推动者,其天赋异禀,扮相俊美,嗓音甜润,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张先生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风格之中。其艺术发展之路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同行共振,创新发展是张先生毕生的艺术追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参加创建北京京剧团,以《望江亭》一剧创演成功,标志着张派艺术流派风格体系的全面形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参加创建中国戏曲学院,让张派艺术在国家最高艺术学府落地生根,为张派艺术的生生不息、继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张君秋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但是他的艺术精神力量依然鼓舞着我们不懈努力,学习继承,勇攀传统戏曲文化和张派艺术的高峰。

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会长、张君秋大师之子张学浩缅怀了父亲的往事,回顾张君秋先生为弘扬中国戏曲艺术鞠躬尽瘁的一生。他感谢张派弟子对研究会的支持。希望张门弟子同心同德,共同把传承张派艺术的工作做的更好!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刘坚回忆说:“张君秋老师生平最后一个阶段是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他是戏曲学校改制建院,从中专到大学的创办人之一,是我国高等戏曲教育的奠基人。

在创办中国戏曲学院初期,张先生对史若虚校长说‘我不是养老来了,我是工作来了,教戏来了’。有一次我随院长去拜访张先生,说起先生唱腔之华美,他说‘我会三百多出戏’。他的话让我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由博返约的道理,要老老实实学习研究的道理,要学会积累的道理。”

京剧爱好者陈兴波与大家分享了他在36年前的5月27日与张先生的偶然邂逅以及之后给他带来的一系列奇妙遭遇,又谈到与张家子女交往的趣事。他盛赞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和张派传人为推广传承张派艺术所作的贡献,愿张派艺术蓬勃发展。

著名书法家米南阳怀是张先生的忘年交。当年他经常到张先生家里一起作画,谈天,印象中的张先生非常和蔼可亲,谦虚有礼,在各方面给他启示,做出很好的榜样。“他对学生从不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婉转地引导他们自己‘悟’。我们学书法也讲究‘悟’,不悟,写一辈子也没用。张先生之所以能够创立张派艺术,就是通过领悟并汲取各流派的优长,融入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实属难能可贵。张先生去世后,他的家人请我书写碑文,尽管难度很大,但我责无旁贷,一气呵成。张家后人举办其他重大活动甚至喜庆事请我题字,我都认真完成,尽量出席,这都是出于对张先生的尊重与情意。”

何顺信先生的弟子、琴师关静国回想起当年自己还是北京京剧团的弹拨乐小学员的时候,由于得到张先生的赏识被调到他的艺术团队。“张先生很重视培养我,让我练京胡,有时候还让我到家里给孩子们拉琴吊嗓子,随时给予指点。后来他创演《年年有余》还让我拉二胡。现在回想起来,张先生从未因为我是个小学员或小晚辈轻视我,而是多年来一直认真培养我,给我学习锻炼与实践提高的机会,所以对于张先生,我只有感恩。”

中国电影家协会戏曲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梁汉森讲述的是父亲梁次珊先生与张先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香港合作拍摄《渔夫恨》(即《打渔杀家》)与《玉堂春》两部电影的往事,梁老先生是制片人也是演员,如今这两部影片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史料。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翟惠生在发言中指出,参加追思会的目的是和朋友们一起回忆张先生的往事,但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启迪后人继承他的事业,他的艺术。通过“追”和“思”至少要学习张先生两个优点。

“第一个是张先生的格局。他的格局非常高,心胸非常宽,格局是做人的根本问题,我们要学习他的格局与境界。第二是要学习他舞台上的意境,那是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用当下流行的说法是沉浸式、代入感,用过去的话说就是把观众的魂勾到台上去了,随着他走,观众不止是听唱,而是随着他对人物的表象刻划走了。他的声腔、念白、所有的身段都是有人物的,是高级的,入化境的,能够勾住观众的心,这太难做到了。这和他自身做人的格局、心胸宽阔是完全相关的。张先生把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年轻演员,好好领会张先生这种美的感觉。京剧不是高声大嗓就是好。不管什么行当,美是京剧的魂,把美丢了,京剧就不会有二百年的历史。张先生的戏我没少看,他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脑子里、心里,成为我作为一个观众用以衡量艺术的标准。我特别殷切地希望通过追思,启迪我们的青年演员认真踏实地、全面深入地学习研究传承张先生的艺术。”

北京市文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朱明德记得自己是在1966年第一次看张先生的电影《望江亭》,后来又看了他复出后演出的《西厢记》,张先生精湛的艺术表演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他参加编创《芦荡火种》,非常自然地、巧妙地把谭记儿的唱腔移植到了阿庆嫂身上,这就是张先生的智慧与高超艺术的体现。年轻人一定要认真踏实地学习研究,把张派艺术继承发展下去。”

张先生的亲传弟子关静兰回忆说:“张老师在教我《状元媒》时说过,‘我教你就好比进行接力赛,我把接力棒交给你了,将来再有人要学这个戏,就该找你了’。张先生思想超前,早就把眼光投向了下一代传人,怹的嘱托给我们提出了重大课题,我们必须克服浮躁,尊重原创,认真研究,提高认识,才能把传承张派艺术的工作做好。”

张先生的亲传弟子蔡英莲说:“他的活动很多,日程非常紧张,在学校教戏、排戏,登台示范演出;到外地讲学、演出,收徒,张萍和董翠娜就是1984年在烟台拜师的。他出国进行文化交流,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办了三个月讲座,回来就到天津搞百日集训,之后又去美国领奖、收徒、教学等等,一切都是为了传承张派艺术,忙的不可开交。张先生的一生是弘扬中国传统京剧艺术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的一生。”

张先生的亲传弟子薛亚萍满怀深情追忆老师,她说:“光阴似箭,从拜张先生为师竟已67年了。” “老师在我心中是神,也是父亲。”薛亚萍近日正在给她的学生排《诗文会》,了解到青年演员都觉得张老师的唱腔太好听了,而且与时代同步,优美时尚,节奏轻快,年轻人都能接受。薛亚萍认为,“张老师的艺术已达到无人能超越的巅峰,所有的弟子学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大家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借鉴,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共同传承好张派艺术。


编辑:白杏珏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