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8 09:00
明城墙遗址开新店 文沁阁选书约芒种
——2023故宫以东·书香之旅第9站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因为读书不倦,而乐在其中。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由于勤奋攻读,而不断增长新知。
通过阅读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6月3日周六,芒种将至,故宫以东˙书香之旅第9站在文沁阁分店——明城墙遗址公园店开启。
芒种,是属于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在这个节气里,我们种下希望,就会收获幸福。芒种有成熟,也有新生,它不仅仅强调一个“忙”,更是“适时”。这繁忙的芒种,让万物都充满了生机。
有人说,扛过了三年的疫情,书店会越来越好的,其实后疫情时代,对于书店来说才是最难熬的,近一段时间,很多知名连锁书店纷纷关闭了自己的多家门店,但也有书店不仅在坚持经营,甚至还在扩大发展,就像本场开展活动的文沁阁书店,在二环边明城墙遗址公园内,又增开了一家分店。负责人孙总介绍道,本来去年年底计划正式开始营业,无奈赶上疫情的尾声,所以今年才正式对外营业。
文沁阁书店是文沁阁文创(北京)书店有限公司主打书店品牌。一体两店,旗舰店以空间优势展开多重融合,予丰富文化生活承载。而明长城遗址公园内新开的特色店,则是依托名胜古迹人文历史环境得天独厚,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流量大。二环内寸土寸金之地,使用面积300平米,可同时容纳50余人,空间层高达3米,在这里经常举办新书分享会、非遗传统体验、艺术小课堂、博物主题活动等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周边居民以及旅游的人们随时参加。
中午12点不到,图书馆工作人员便带着设备出发了,由于文沁阁明长城遗址书店在明长城公园内,下了车,工作人员便提着重达几十斤的设备,步行了近1公里到达书店,虽然本场活动的报名链接中,已有书店定位,但由于书店位于地下,工作人员到店后,顾不上安装设备,便折返回地面,拍摄和录制指引读者抵达书店的照片和小视频,及时发到读者群,怕读者因找不到书店而错过活动。
书店的装修古朴、自然,室内柔和的灯光、温馨的陈设,丰富的书籍以及舒适的环境,不仅一下子让人安静下来想翻开书籍、开始阅读。为了配合周边社区密集和学校人群,书店特意开辟了亲子阅读的独立空间,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度阅读的亲子时光,主厅内还设有供开展读者活动的移动空间,为了充分利用书店空间面积,新店也配备了移动的展台和展架,根据读者活动需求,随时变换空间布局。
店员帮助图书馆员调试好讲座设备,并专门为本场读者活动临时闭店3小时。本场活动的签到方式,也改为现场扫码签到,更加方便读者,避免了老年读者眼睛不好,写字困难的问题。很多读者称赞,图书馆的活动总是从读者出发,做得又好又实。
本场活动讲座的分享嘉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京西太平鼓代表性传承人高洪伟老师,2点开始的讲座,高老师1点就到了,边在本场活动纪念票上签字,边询问图书馆工作人员,读者都想听关于京西太平鼓哪些方面的知识,希望能从读者需求出发开展本场讲座。
高老师今年已经55岁了,但说起话来,底气十足,表演起京西太平鼓来,那矫健的身影,就像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高老师说,为了继承父亲的依托,也源于从小对于太平鼓的热爱,自己于2006年毅然辞去了体制内的高薪工作,专心从事保护京西太平鼓的事业, 在立项之前,甚至自掏腰包,传承和发展京西太平鼓,自己录制申报视频,由于资料非常丰富,2006年成为了文化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自己也成为了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能被认可,高老师觉得曾经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讲座中,高老师首先介绍了太平鼓发展的历史,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清末,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历史上门头沟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击打太平鼓,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称太平鼓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区的节庆习俗。
太平鼓还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如:因过去妇女缠足形成的韵律特征“扭劲”、“颤劲”,男性舞者特有的“劲”、“艮劲”,以及你追我赶、男追女逐的情趣。在耍鼓、步伐、队形变化方面均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高老师还展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表演用鼓,并介绍道,现在的鼓是羊皮做成的,而以前的鼓是很厚的牛皮纸糊上去的,还需要刷5-6层猪皮熬成的胶,在太阳底下暴晒后,方可使用。解放初期,经过改良后,又将纸皮鼓替换成了布鼓,在盛传的几百年中,起初太平鼓上是没有任何图案的,后来为了增加观赏性和节日气氛,才在鼓上设计有图案。
高老师自豪地说,京西太平鼓早在90年就登上过春晚,近年来不仅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过,也曾多次走出国门,登上过悉尼歌剧院的这样世界著名的舞台,但这些都是政府行为,为了保持艺术的严肃性,从来不接受商业演出的邀请,高老师觉得,艺术的传承源自热爱,而不是盈利。
每逢盛大节日,高老师带着团队去到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进项展演,弘扬中国非遗技艺,教过的人已达上万,小到五、六岁大到七八十岁,之中不乏有技艺高超者,但这项技艺的传承不光要有很高的专业水平,更多的是传承这份事业的责任。
高老师研究多年,自己挖掘和整理出13个套路打鼓的套路。太平鼓植根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繁茂于民间,老百姓对太平鼓的喜爱、老艺人对太平鼓的执着使太平鼓得以延续,而民间太平鼓的发扬与创新将使民间艺人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国家为了发展和传承非遗艺术,作为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经常去学校,给孩子们教学和表演,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后,能自信地在舞台上表演,鼓励每一个孩子,从而培养所有喜欢和热爱这项艺术的人。
同时高老师也提到了传承中的难题,看似简单的太平鼓,表演起来也是非常需要体力。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打磨,才能将精华之处演绎得淋淋尽致。还有这项非遗和文创的结合,在实践中很难实现,高老师还希望把京西太平鼓做成舞剧,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需要有更多热爱的人们加入进来。
原定一个小时的讲座分享,由于读者听得意犹未尽,提出了很多问题,高老师的讲座又延长了将近1个小时,和读者互动交流,并邀请读者上台,现场教授读者京西太平鼓的技艺。高老师鼓励在场的读者,只要喜欢,都可以学,都能成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
听完讲座,一些读者围着高老师,询问怎么学习京西太平鼓,高老师一一耐心解答,也非常欢迎广大读者学习和了解京西太平鼓。
本场讲座,高老师特意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到了讲座现场,说女儿不但从小和他学习京西太平鼓,从小就喜欢在书店读书,今天也是特意来文沁阁明城墙遗址店逛逛。
每次都带着儿子参加活动的蒋老师,最后一个来到活动现场,她说孩子有点不舒服,实在来不了了,自己又非常想了解这家新开的书店,安顿好孩子,自己赶过来听讲座,还给孩子选了两本心仪的图书,借走后回家阅读,唯一遗憾的是,因为羊驼福福回农场休养了,这次没有看到,自己家里也养了很多小动物,特别享受人与动物之间和谐温馨的相处。文沁阁的孙总说,他们为了明城墙遗址店从农场又特意挑选了一只羊驼,名叫福宝,因为初来城市,为了让福宝适应环境,暂时在文沁阁小街店展出,后续将会安置在新店,供读者观赏。
在图书馆加工入藏借阅的工作台,工作人员还认出了去年9月份文沁阁书店读者群一对爱读书的小姐妹,她们去年活动扫码加入了图书馆故宫以东˙书香之旅活动读者交流群,之后一直参加图书馆的每场活动,并经常给工作人员提供新开书店信息,以及对活动的建议,她们说将近一年来,收获特别大,不仅了解了东城区很多的优质书店,读了很多好书,还丰富了自己周末的休闲时光,希望我们的活动能一直办下去,她们也经常把活动分享给身边爱书店、爱读书的朋友们。
图书馆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传承非遗文化,工作人员现场采购了高洪伟老师的这本书,供图书馆读者免费借阅。
芒种似乎总带着一股升腾的热气,芒种芒种,“芒”的作物应收,谷黍类的作物当“种”,这一“收”一“种”的轮转变化,不仅道出了节气的内涵,也道出了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真谛。四季更迭变换,不变的是芒种带来的丰硕和希望。如今的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拼命追赶,已经悄然忘记了节气。繁忙的我们忘记了读书,忘记了思考和生活。回忆起曾经悠闲的日子,回忆起芒种的美好,用更加平和的心拥抱未来精彩的生活!
本场活动纪念票正面是文沁阁明城墙遗址店,另一面则是书店推荐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传承人口述史》之京西太平鼓一书,该书用详实的文字记录了京西太平鼓的由来和发展,图片丰富,通过书中二维码可观看到京西太平鼓的表演。本场活动票面加盖了明长城遗址及书籍剪影的签章,以及作者高洪伟老师的亲笔签名。
本次书香之旅,读者为图书馆选书26册,总价值近1500元。
“故宫以东·书香之旅” 壬寅年第10站是码字人书店,时间6月17日周六,地点是北京东城区和平里北街6号远东仪表公司院内15号楼一层东头南侧,名额30人,有意参加者,可微信“东图小站”,预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