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5 13:37
从1964年开始,中国汽车工业在“三线建设”的政策指引下,开始了新一轮轰轰烈烈的汽车厂建设浪潮,一汽、南汽等老厂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建设了二汽、川汽、陕汽3个三线汽车厂,产品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
第二汽车厂在湖北十堰举行开工典礼
二汽第一辆新车下线
195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指示,二汽筹备处在武汉成立。1964年,二汽的建设进入国家“三五”计划,而后,建设目标几经更改后,1969年3月调整为生产2.5吨越野车2.5万辆,5吨载货车5.5万辆,3.5吨越野车2万辆。1969年9月28日,第二汽车制造厂大规模施工建设在湖北十堰正式拉开序幕,开启了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新征程。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背景,二汽成为新中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建设的大型综合汽车制造厂。当年在大规模施工建设启动时,十堰还是一个尚未全面通电,只有一条老旧公路的山城。当时,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数万名建设者汇集到鄂西北的大山中,决心在这里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体系。
二汽生产的2.5吨军用越野车EQ240
1978年,EQ140型5吨载重汽车下线
二汽的首款2.5吨越野车EQ240开发历经8年,1975年6月投产,正式定名东风牌。自此,二汽便与东风绑定在了一起,不久之后EQ240越野车正式装备服役,在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EQ240作为拖炮车随军出征并大放异彩,被解放军赞为“英雄车”、“功臣车”。5吨载货车与EQ240同期开发,1976年定型,后又经改进和质量攻关,1978年3月正式生产,命名为EQ140,1979年就生产了1万辆,之后产量节节上升,为国家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是不少70后和80后儿时记忆中的“东风大卡”,EQ140诞生后多次改进,可靠性、经济性都不断迭代,并开发了不少的衍生车型,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被平头卡车取代。二汽第3款产品是载重3.5吨越野车东风245,请英国李卡多工程公司做发动机技术咨询、评估,使二汽发动机得以大批量稳定生产,1981年获准定型。
我国第一代重型军用越野车红岩CQ261
与二汽同步建设的,还有四川汽制造厂与陕西汽车制造厂。川汽位于四川省大足县,由济南汽车援建,主要生产红岩牌矿用装卸车和军用越野卡车,1971年,引入法国贝利埃技术设计的红岩CQ261重型7吨越野卡车投入批量生产,是我国第一代重型军用越野车。陕汽由北京汽车负责援建,1969年在陕西岐山县开工建设,规划年产越野车1000辆、柴油机1500台,同时兴建了一批配套零部件专业厂,1978年通过验收投产,主要生产重型军用越野卡车延安SX250。
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的BJ130轻型载重汽车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生产的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
为了支持国家建设,60年代和70年代,各地汽车厂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聪明才智,推出了不少经典的卡车、客车,以及工程车、工程机械产品。比如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1973年开始投产的BJ130,以丰田轻卡为原型,并衍生出一系列不同载重和尺寸的车型。此外,安徽的江淮,河北的长征,河南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广西的柳州机械厂,山东的青岛汽车,在这一阶段也自主研发了一些卡车和工程车型号,不过产量和影响相对较小。
从二汽建设到改革开放1980年代初,是我国汽车工业成长阶段,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波折,我国形成了以"卡车为主"的汽车产业布局,汽车产量有了大幅的提升。1965年,全国汽车产量只有4.05万辆。而到1980年,全年生产汽车就达到了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