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话端午节植物 | 有哪些植物与端午习俗息息相关?
2023-06-24 11:2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宋代诗人陆游以一首《乙卯重五诗》,描绘出了古人过端午的场景。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古往今来,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挂艾蒲、沐药浴、斗百草等许多习俗沿袭至今,在多彩的民俗活动中,人们体验传统文化,共迎端午佳节。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等因素,各地端午节习俗也有所差异,但这些形形色色的习俗与植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值此端午佳节,我们推出系列微信,让您与家人品粽赏景的同时,也来了解一下“端午植物”。

端午为什么要挂艾蒲?

在古人眼中农历五月是阴阳分、生死争的“恶月”,天气燥热、毒虫孽生、祛疫辟秽成为端午节俗的重大主题,因此民间有“挂艾蒲”的习俗。为了应付恶月,端午这天,民间大众以菖蒲、艾叶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辟邪祛病。因此,艾草与菖蒲逐渐演变成了端午时节除秽祛毒的“利器”。

Artemisia argyi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节,人们把艾插于门楣,用来驱虫、辟邪。因为艾整个植株含有挥发油,具有浓烈的香气,不仅可以趋避蚊虫,还是重要的中药材。近些年来有研究表明,从艾草植株里提取的精油在医学上有消肿、抗过敏和止痛的作用,艾草本身可以入药或制作艾灸原料。此外,艾还是制作青团、面条等食物的重要染色原料之一。随着艾在应用上需求逐渐提高,其标准化栽培及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多。

菖蒲Acorus calamus

菖蒲科菖蒲属植物。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上记载“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ráng)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从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古人端午挂、摆、佩戴菖蒲皆因叶其外形似剑,取了驱疫辟邪的象征含义。菖蒲的叶子还有奇妙之处,手碰触后会留有余香。

作为传统栽培植物,菖蒲不仅承载了诸多的文化寓意,还是净化水质的重要水生植物。对水中有机质、重金属以及部分对人体有毒害气体等物质均具良好的吸收、吸附与富集作用,可以较好抑制水华发生,有效削减水体中的氮、磷等有机物质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香囊里面常常放哪些植物呢?

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起源很早,最初的香囊是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等香料的小布袋,有防止毒虫侵扰的功用,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时至今日,佩戴香囊的习俗依旧在我国很多地方盛行。这种香囊是将多种芳香开窍的药用植物如苍术、广藿香、艾叶等制成药末,装在精美布袋中。既为人们带来了芬芳气息和精神愉悦享受,又起到了芳香祛湿、清热解毒、驱除蚊虫的保健作用。

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菊科苍术属植物,俗名茅术、关苍术等,因江苏茅山地区为其道地产区,所产苍术质量最优,又得“茅苍术”之名,以根状茎入药。茅苍术是民间一种常用中药,也是道家(尤其是茅山道士)的一种重要中药,将其药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明代《本草纲目·瘟疫》专论有:苍术“烧烟熏,去鬼邪”记录了古人将苍术烟熏或制作香囊,用于祛邪祟、对抗瘟疫。苍术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现被列为国家濒危药用植物之一,因此对苍术资源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原产东南亚一带,最早从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传入我国,茎叶入药。广藿香最早以“藿香”之名始载于东汉杨孚的《异物志》,书中将其列入“诸香”类,表明在我国历史上最初是作为香料为人们所利用,其后历代本草古籍所载“藿香”均为本种。

广藿香在东汉《名医别录》中被分作“木类上品”,与沉香同条;宋代《本草图经》和《证类本草》亦将其列为“木部上品”;明代《本草纲目》将其列为“草部芳草类”,皆因其挥发油芳香无比,被看作是芳香中的佳品,被历代民间用于香囊原料中。本种现为我国常用的芳香化湿中药。此外,还可作香料植物以生产化妆品及优良的定香剂。

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

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果实入药。春秋战国时期,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故名“吴萸”。吴国将他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楚国医家用其煎汤治好了楚王旧病,此后楚国开始大量种植“吴萸”。后来楚国瘟疫流行,以“吴萸”为主药的配方挽救了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为铭记朱大夫的功劳,楚王便在“吴萸”的中间加上一个“朱”字,后世医家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吴茱萸是我国道地药材,在市场和民间广泛应用。它不仅具有医疗文化,还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如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武陵山区古时嫁女就常用“吴茱萸”作为重要陪嫁物来放在女儿的箱子里,被称为“压箱米、压箱钱、压箱底”,以此来表达对出嫁女的祝愿和期盼。

端午浴兰汤用的是什么植物?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西汉《大戴礼记》记载的古俗。因农历五月是仲夏疫病流行的时节,民间认为端午节洗盆药浴,可清除晦气、祛病健体、解除疲劳,因此此习俗传承至今。

端午药浴所用的植物种类多种多样,各地不尽相同。如我国广西靖西县端午药市中用于药浴的植物种类就达10余种,湖南通道侗族人端午药浴所用的植物种类已超过30余种,江南一带所用植物亦有所不同。在端午节特有的卫生保健习俗中,药用植物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

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菊科泽兰属植物,全草入药。端午节又名“浴兰节”,这日“煎兰划汤沐浴以祛病”,其中的“兰”即兰草,他并非兰科的兰花,而是菊科植物佩兰的茎叶。《淮南子》记载:“此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则女兰孩菊之名又或以此也。”故又名“佩兰”。

在我国,农历五月以后,天气逐渐炎热,百虫孳生,易发瘟疫 (传染病),民间流传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谚语,故防疫禳灾成为端午节民俗的主要内容。而佩兰正是“端午祛病”的重要角色。佩兰植物体内含有多种挥发油,气味芳香,煎水沐浴可抑菌杀菌,能预防和治疗多种夏季皮肤病的发生,还可起到开窍提神、祛风止痛、舒筋活络等医疗保健作用。

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柏科侧柏属植物,是我国特有树种,枝叶、种子、根、树皮均可入药,而中药侧柏叶即为其枝梢和叶。侧柏叶应用于我国中医药在古文献中有较多记载。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载:“柏叶,补阴之要药,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侧柏叶,止流血,去风湿之药也。”李时珍《本草纲目》: “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侧柏。”

侧柏叶气味清香,味道苦涩,含有多类药用活性成分。民间将其放入药浴中,对皮肤具有抗菌、消炎、止痒等功效,用以皮肤卫生及治疗脱发、痤疮等皮肤疾病。此外,侧柏还因树形秀美、四季常青、抗性强,成为古典及现代园林中优良的观赏植物。

乌蕨 Odontosoria chinensis

鳞始蕨科乌蕨属植物,别名乌韭、孔雀尾、大叶金花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资源十分丰富。乌蕨是一种中草药植物,以全草或根茎入药,广泛用于人体炎症、食物中毒。外用可治皮肤湿疹、疮毒、毒蛇咬伤等,故在民间有“万能解毒药”之美称。

乌蕨常野生于山坡、田边、路旁、溪沟、林下或岩旁,植株生长旺盛,簇群数量丰富。叶多回分裂,形似羽扇,美丽优雅,孢子囊群生于裂片顶端如瓶,奇趣可爱。叶片幼嫩时呈淡黄绿色,成熟时为深绿色,革质发亮,是鲜切花及插花的好素材。此外,乌蕨还可做庭院和花园的绿化材料,有原始森林之奇丽韵味。


作者:

国家植物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