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丨历史与文明的千年回响 北京中轴线申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26 06:51

热点

在首都博物馆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辉煌中轴”的展览现场,巨型实景沙盘成为帮助人们感知北京中轴线最直观的手段。

北京中轴线是文化和礼仪的核心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7.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之一,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这条轴线创始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乃至近现代,历经750余年;故宫、天安门、景山、太庙、社稷坛、天坛等北京最重要的建筑,几乎全在这条北京中轴线上。其中,故宫、天坛早在1987年和1998年就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自2002年以来,吕舟几乎参与了所有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类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2012年,国家文物局决定把北京中轴线列到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录当中,吕舟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的负责人。

对吕舟来说,北京是他出生和长大的城市,1978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又因此成为他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而中轴线申遗文本的撰写则需要他进一步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理解北京的历史和未来。

依据历史和现状,专家组最终确认中轴线包括了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天坛、先农坛、永定门等15个构成要素。

何以中国?我们的文化遗产告诉你

从2017年开始,吕舟和他的团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同事一起,开始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

与此同时,北京为了中轴线申遗,开展了大规模拆迁、腾退、文物修缮等工作。比如,2004年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2013年把少年宫迁出了景山公园。随着申遗的推进、媒体的报道和政府的推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北京中轴线这一文化概念和城市空间。

在编制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的过程中,吕舟目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亲近城市中的文化遗产,这正是他最乐于见到的景象。

申遗文本要深刻而清晰地阐释文化遗产的世界性价值,并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最终决定申遗是否成功的,是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的代表。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历经十余年反复打磨,于2023年1月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今年下半年,世界遗产中心的专家将来北京考察;2024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将公布北京中轴线申遗的结果。

记者: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为什么要去申请,申请成了和不成又有什么不一样?

吕舟:人类有很多的文明,历史上有些已经消亡有些在延续,中国是还在延续的文明,每个文明都创造了它们的文明成果,这些文明成果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它重要的价值,我们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文明成果是什么,我们怎么样把它呈现给全人类,我们怎么样来向全世界的人讲中国的故事。

记者:如果缺席意味着什么?

吕舟:你屹立于民族之林,你总要给自己有个文化身份的确认。如果你没有,我想你就没有办法变成人类文明多样性当中的组成部分,就消失在其中了,你会失去你自己的文化身份,那我觉得这个文明就是我们自己一辈一辈的人走过来的事情。它决定了我今天的思想,决定了我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我的文化身份。我们老问何以中国?为什么我们中国会这样,我们现在有56处世界遗产,文化遗产有三十几处,那么它都会告诉你,这个文明是怎么走过来的。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