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3 09:40
为充分挖掘昌平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的廉洁因素,发挥勤廉文化以文化人、引领风气的作用,打造具有昌平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传递“既廉又勤”的价值取向。
这首词出自郭沫若《西江月·颂十三陵水库》,现刻录于十三陵水库纪念碑的基座上。十三陵水库位于北京市昌平城区东北部、东沙河上游山区,因毗邻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而得名。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最大的水库,原计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才动工修建,用两年多完成,而实际上仅用半年即提前完工,堪称中国水利史上一幕空前的奇迹。即使在今天看来,这座蓄水量能达八千万立方公尺的水库全部通过义务劳动建成,仅凭此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
饮水思源、继往开来。今年是十三陵水库竣工65周年,十三陵水库不仅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雄伟水利设施,也是党的建设史上的政治引领工程,蕴含着新时代奋进征程上的伟大动力源泉。在十三陵水库建设过程中,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以上率下、引领垂范,体现了一声号令、八方来援,体现了群众主体、人民至上,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体现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昌平人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1954年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到十三陵地区视察时说,十三陵是外宾必游的名胜古迹,可惜有山无水,若能修个水库有个大的水面,那就更美了。由此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十三陵水库的构想。3年后,也就是1957年12月26日,十三陵水库设计方案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制定。1958年1月12日,北京市委决定成立“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同年1月21日,水库工程在凛凛寒风中正式开工。
十三陵水库开工典礼
开工之初,第一批8000多名昌平民工和各路义务劳动大军,背着行李,自带伙食和炊具,从四面八方来到工地,挖出了水库建设的第一锹土。5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参加八届五中全会的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及各省市负责人齐聚水库工地,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群众一同施工劳作。繁忙的建设工地顿时沸腾到顶点,劳动场面热火朝天。一时间,没有命令、没有任务、没有报酬,全市工农兵学商和驻军部队一齐上阵,各国驻华使节、来华代表、院校师生默契支援。“民工队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人民解放军威武地赶来了!铁路工人扛着铁锤赶来了!义务劳动队从机关学校赶来了……”他们住的是简易帐篷,啃的是窝头咸菜。白天红旗满目,长歌动地,夜晚灯火通明,马达喧天,构成了一道史无前例的光影。
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晚
修建十三陵水库的恢弘场面
在修建十三陵水库期间,每天参加劳动的人数约3到5万人,到五月以后发展到每天平均10万人左右,前后参加水库建设的人共达40万人之多,工作了870万个劳动日。其中有国家机关干部8.6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及各部队官兵11.5万人,工商业者和学校师生12万人,昌平和其他区县农民2.2万人,以及在京外交使节、国际友人及民族宗教界人士5万余人。如时任波兰部长会议主席的雅罗谢维奇、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基伏·斯托伊卡等先后来到工地现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驻华大使拉加卜,带领40多名使馆官员、在京教授和留学生到工地参加劳动;北京各清真寺120余位阿訇、伊玛目、掌教等,也投身到水库建设中来。
慰问演出
在万头攒动的劳动者中,还有100多位世界闻名的中国文化艺术名家,如老舍、田汉、冰心、艾芜、吴作人、臧克家、许广平、阳翰笙、叶浅予、叶圣陶、梁思成、马寅初,等等。为鼓舞干劲,梅兰芳、吴素秋、侯宝林等表演艺术家,欣然登场,慰问演出。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创作了六个乐章的大合唱《十三陵水库》。著名作家冰心在《十三陵水库工地散记》中如此描绘当时的场景:“这时十三陵工地上真是‘百花齐放’,盛开着数不尽说不完的美丽挺拔的奇花异卉,把这一群蜜蜂忙坏了也乐坏了!哪里去找这么一个集中的丰富的花园呵!”
传土上坝
这支自愿、无定额、无报酬的全民性劳动大军,以排山倒海的气概,日日夜夜同严寒、炎热、风沙、雨雪奋战,先后涌现出了2872个先进单位,20409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开创了群众自发义务劳动的先河。如昌平崔村乡(今崔村镇)巾帼英雄“九兰组”——闫秀兰、纪淑兰、张淑兰、刁振兰、郝玉兰、孙淑兰、刘继兰、王桂兰、金淑兰,当时她们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17岁,在勇士个个争先、处处生龙活虎的建设大潮中,成为了千军楷模。此外还有“十八勇士”、“七战友”、“五虎队”、“单臂英雄”,及沙河乡(今沙河镇)的“七姊妹”、北七家乡(今北七家镇)的“十大姐”、大东流乡(今属小汤山镇)的“尖刀队”……不胜枚举。
九兰组
同时,十三陵水库建设所需的大批器材设施,均驰援于四面八方。其中小铁轨是河南省支援的。轱辘马是门头沟等矿区抽调来的。皮带运输机、打夯机、铲土机是从军委和北京军区工程兵抽调出来的。北京军区开始抽调运输汽车四十辆,后来增加到八十辆。小火车头是长辛店支援的,是慈禧时代的第一个小火车头。北京市唯一一台进口的十六吨拖车也到了工地。从昌平火车站到水库下游修了一条铁路,是昌平区民工和工程兵技校一起修筑的。机车和车皮是铁道部解决的。
40万劳动大军“跟时间赛跑,与洪水争先”,230万立方土石肩挑人抬。经过160个昼夜的奋斗,十三陵水库终于在1958年7月1日——建党37周年之际——落成竣工!
《十三陵水库报》:十万大军会战
庆祝水库落成的夜景
十三陵水库库区长十里,宽七里,最高洪水位为102.3公尺,容量可达8200万立方公尺,面积700万平方公尺。1958年《中国农垦经济》刊文:十三陵水库能拦住二百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内的洪水,可浇灌二十五万亩耕地。水库西坝头有一座水力发电站,每年发电24万度,供给附近村庄、单位照明用电。水库还可发展养鱼事业,每年最低可产鱼250万斤。在修建十三陵水库的过程中,结合明十三陵遗迹及周围自然景物,12万工商业者和中等以上学校师生对水库周围山峦进行了绿化。水库建成时,北京市领导命名周围的山为“青年山”。十三陵水库的又一大工程是环湖公路,这要在坝东坝西劈山削岭,沿山筑起曲折盘旋的公路。公路竣工后,诗人们描写道:“十三陵多娇,许多玉带紧缠腰。”
在水库建设之初,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纪念。毛泽东欣然命笔,连写五六幅,从中选择了最满意的一幅“十三陵水库”;周恩来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刘少奇题词“劳动万岁”;朱德题词“移山造海,众志成城”。在水库建设过程中,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8位元帅和杨成武、甘泗淇、陈锡联、罗瑞卿、郑维山等900多位将军和军官投身水库建设“战场”;陈毅、叶剑英等开国元勋诗兴勃勃,为十三陵水库写下豪迈诗篇十数首。其中,陈老总诗云:“远望水坝半天横,近看斜壁数十寻。四十万人能速决,巨工五月便期成。”叶帅诗云:“十万愚公势莫当,移山挡水筑堤防。朝阳赤帜平沙幕,一幅诗图一战场。”
毛泽东为十三陵水库的题词
周恩来为十三陵水库的题词
刘少奇为十三陵水库的题词
朱德为十三陵水库的题词
陈毅为十三陵水库的题词
李济深为十三陵水库题词
梅兰芳为《十三陵水库报》的题词
此外,随着建设者热情的日益高涨、水库大坝的不断“高长”,一批批有关水库建设历程的诗歌、绘画、散文、小说、报刊、图册、照片、录音、乐曲、影视等文件档案和文学艺术作品,也在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和水流汇聚般“积蓄”。其中,文件档案资料就形成了25300余件,共计833卷,还有水库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中所形成的技术档案资料,录音带、照片以及国外寄来的礼物等,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学价值、文艺价值、精神价值。
水库落成仅9天后,1958年7月10日起,北京地区普降大雨,昌平区降雨量达240公厘。7月13日,陈毅、彭真、胡乔木等领导同志视察水库蓄水情况,此时水库已蓄水450万立方,水深达九米。但见十三陵水库上游,山洪奔腾叫啸,白浪滔天,大有一泻千里之势,然而巍然耸立的水库大坝拦住了它的去路。它不仅不能再肆逞洪患,相反,却成了“江南风物眼前是,琼岛芳亭系钓船”的优美景区。
谁能想到,在修建水库之前,这里原是两山夹持一眼望不尽的秃砾荒滩,风乍起,沙击面。如今这里已变为群山抱平湖的翠林清波,山中木,水底观。著名作家如此描写道:“群山环抱平湖,碧云绿水江南景。飞来北国,妆扮原野,浑成妙境。……朝朝暮暮,歌声盈耳,烟波渔艇。春夏秋冬,风光多样,斗奇争胜。待良辰佳节,凭高望远,尽君豪兴。”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如今65年过去了,当年水库大坝上建设者攀登的脚窝已经不见,但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依旧,40万建设者无私奉献的豪情依旧,艰苦奋斗、众志成城的“十三陵水库精神”依旧,它们将像水库大坝一样历久弥新,屹立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