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22:11
《红旗颂》《映山红》《在灿烂阳光下》率先奏响,音符如同时光的注脚,铭刻着代代艺术家不负人民的创作初心。随后,作为新时代旋律的代表者之一,著名作曲家舒楠近年来创作的《追寻》《新的天地》《不忘初心》《生死不离》《坚信爱会赢》《灯火里的中国》等作品接连亮相,时代的新篇章伴着熟悉的歌声壮阔铺展……
6月27日和28日,“追寻·不忘初心——新时代经典作品音乐会”连续两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音乐会特意选取了吕其明、傅庚辰、印青等著名作曲家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致敬前辈的足迹,见证音乐工作者不忘初心的代代传承。与此同时,音乐会艺术总监舒楠的新时代作品也在这次演出中进行了比较完整集中的展现,很多观众恍然发现,原来那么多动听优美的旋律都出自舒楠之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者勇攀高峰,舒楠无疑是新时代作曲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作曲家生活在当下的时代,需要敏感地去接收一些信号,衔接起公众的感情。”舒楠说。《灯火里的中国》正是一首“敏感”的歌曲。“许多作品都在歌颂白天充满了阳光雨露的中国,但很少有人关注夜晚,而夜晚恰恰也是繁荣的象征。”从这个角度切入的《灯火里的中国》描绘了华灯齐上的人间烟火与国泰民安,在当年春晚的一路审查中,许多节目被拿上拿下,引起大家深层共鸣的《灯火里的中国》却始终“岿然不动”。
著名作曲家舒楠
“个人情感一旦与公共情感嫁接,辐射力非常惊人。”舒楠说。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写下的《生死不离》感动了许多人,也鼓舞了许多人。“当时,国人哀伤的情绪需要一个出口。”舒楠三次去往汶川,现场那种独特的“气味”,至今还萦绕在他的记忆里。看着孩子们散落一地的书包,舒楠百感交集,为“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的歌词写下了格外真切动人的旋律。在如此难忘的集体记忆里,《生死不离》留下了文艺工作者的真情与见证。
这些年来,舒楠的许多作品都与“主旋律”相连,而“主旋律”创作有时容易陷入空洞、喊口号等窠臼。“用很通俗的话来说,我认为作品写完了,首先要拿给妈妈听,妈妈觉得感动,那就说明作品对了。如果创作者真的把祖国、把党当成妈妈,下笔绝对不会不走心。”舒楠说。如今,各种应时而作、演过就压箱底的“行活”屡见不鲜,“我们都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创作时是不是带着情真意切的感觉,否则,就不要轻易动笔。能真正走进人民中去的作品,传唱度是无法限量的。”去年,舒楠都走上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在兵站,有天一大早,我居然被广播里自己的歌吵醒。”《不忘初心》回响在辽阔的高原与边境线上,“那一刻,我觉得中国很大很大,但只要创作者拿出好东西,再遥远的山川海岛,它都能抵达。”
现在,舒楠提笔的态度相当谨慎,每天摆在他案头的歌词很多,舒楠会仔细遴选,《灯火里的中国》就是他一眼看中的歌词,“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必须有能力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翻译’成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语言,所以,好的歌词非常重要。”《灯火里的中国》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不忘初心》更是如此,比如“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这几句歌词,文字质朴平易,春风化雨,舒楠谱写的音乐也带着倾诉般的深情,“就像说给爱人或者亲人的话,很容易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优秀的作品甚至不需要费力地推广,大家自然会口口相传。”
身处新的时代浪潮中,面向未来,舒楠有着更远大的设想。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之际,舒楠邀请国际艺术家共同合作了歌曲《永远在一起》,“‘最民族的’遇到了‘最世界的’,接下来,我会做更多类似的尝试,继续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面孔。”
舒楠已经在路上了。去年,他花了大量时间,走到贵州、云南、西藏,攀上珠峰大本营,去往那些“很艰苦也很美好”的地方挖掘音乐的宝藏,举目所见,皆是与设备齐全的录音室截然不同的风景。有人不解,专门来问舒楠,都已经手握一大批相当成功的作品了,为什么还非得这样?“我必须要刷新自己。”舒楠被年轻人触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他们从小听着世界各地的音乐长大,却懂得回过头来寻找国风,“他们明白,跟着西方鹦鹉学舌没有出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舒楠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我们还有太多美好的音乐,因为没有现代化而未能被世人所知。我们需要继续和世界接轨,在更多合作中展现我们优秀的文化底蕴。”
摄影:牛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