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京剧尚派风华,“伶歌三叠”韩宜珈专场将上演三部经典佳作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7-01 13:43 语音播报

文娱

7月6日-8日,“伶歌三叠”韩宜珈尚派京剧专场将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办。上海京剧院尚派传人韩宜珈将连续三晚演出尚派剧目《玉堂春》《大·探·二》和近年来舞台不常见的尚小云先生代表作《汉明妃》全剧。陈少云、萧润德、萧润年、严庆谷等京剧名家倾情加盟,生旦净丑熠熠生辉;担当伴奏的乐队也是大咖齐聚,打击乐名家金正明司鼓,京胡名家陈平一操琴,昆笛名家钱寅司笛,台前幕后堪称名家荟萃的“群英会”。


坚持“正工青衣”格局,以经典剧目传承尚派艺术风华


“四大名旦”之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以刚柔相济的表演著称,独树一帜以青衣应工塑造了梁红玉等巾帼英雄,曾被评价“铁嗓钢喉,穿云裂石”。载歌载舞的尚派对演员要求极高,文戏武做,武戏文唱,既要能唱出流派的神韵,又要能胜任高难度的身段技巧,而能做到文武双全的尚派传人越来越少。

韩宜珈是尚小云的再传弟子,师从尚小云的亲传弟子孙明珠、周百穗和尚慧敏,宗尚派18年,在十多年的演出实践中,追寻着尚小云先生的美学品格和刚柔并济的唱腔。作为尚派传人,韩宜珈深感尚派艺术文武并重,博采众长。她认为,尚派剧目要传承,尚小云先生“志趣坚决”的艺术信念也要传承下去。她希望通过“伶歌三叠”的演出,继承尚小云表演艺术之精神,从京剧旦行的经典剧目中发扬尚派表演的风骨,坚持“正工青衣”的格局,让尚派京剧的风华长久地存续于舞台。

1917年,尚小云第一次在上海天蟾舞台登台,唱的就是《玉堂春》。在他演出的众多剧目中,《玉堂春》也是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2007年,韩宜珈师从尚小云的孙女尚慧敏学习《玉堂春》,此后她十多年往返于武汉和上海学艺。老艺术家授业严谨,“女起解”的反二黄慢板一共八句,唱只有十分钟,但却教了整整一个月。老师反复强调:“功夫下在平时,从开始就要学扎实。”

韩宜珈表示,《玉堂春》和《大·探·二》这些各门派青衣都唱的经典戏,梅派以中正平和见长,程派如泣如诉,尚派则独辟蹊径,突出女性的韧劲和烈性。
她希望越来越多的观众了解,尚派艺术的丰富体现在刚柔并济的文戏中,体现在以铮铮硬气为底色的青衣唱腔中。那些被约定俗成定义为“闺秀”的女子,她们承载着古典美学的气韵时,同样有复杂激烈的内心,也有竭力伸张的自由意志和广阔的精神世界。


希望“尚派王昭君”打破人们对《昭君出塞》刻板印象

尚小云先生极为重视昆曲对京剧的滋养,他把昆曲折子戏《昭君出塞》扩充为完整的一台大戏《汉明妃》,成为尚派特色剧目。王昭君和梁红玉、双阳公主并列为尚派青衣最深入人心的角色。《汉明妃》对韩宜珈也有着特殊意义。当年她在中国戏曲学院求学时,看到尚小云亲传弟子孙明珠为尚先生录音配像的《汉明妃》,尚小云刚中带柔的唱腔结合孙明珠柔中带刚的表演深深吸引了她,载歌载舞的尚派艺术也成为她从艺路上的明灯,她后来陆续向尚派名家孙明珠和周百穗学习了《汉明妃》。

这次复排《汉明妃》,韩宜珈和国家一级演员、尚小云亲传弟子周百穗老师亲自承担剧本整理工作,结合1957年的老录音、演出记录本和尚派传习的记忆,最终恢复《描容》《离家》《冷宫》《金殿》《别宫》和《出塞》这六折戏。其中前四折为京剧,最后《别宫》和《出塞》为昆曲。韩宜珈还邀请了自己当年的同窗、北京京剧院花脸演员、导演王博文担任复排导演,整个团队潜心打磨数月,力图最大程度地保留尚小云当年演出“文舞并重,京昆同台”的特点。

韩宜珈表示,《汉明妃》这出剧目不仅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尚派表演的高难度技巧和特有的美学气质,而且她也希望“尚派王昭君”能打破人们对尚派和《昭君出塞》的刻板印象。“今天大部分昆曲院团习惯以武旦应工《昭君出塞》,然而尚小云先生有一个非常重要、也极有见地的艺术判断,他认为《昭君出塞》不是武戏,昭君更不是武旦。《昭君出塞》里大量的身段技巧,不是炫技的武功,而是抒发离愁别绪的舞蹈。王昭君不是身手利落的女侠,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闺阁女子。《出塞》一折的难点,也是最精彩的看点在于,在表演气势凌厉的技巧时,不是把昭君演成‘打女’,即便在做挥鞭、掏翎、搓步这些身段时,旦角的上半身要保持极为端正优美的姿态,要演出一个温婉清正、内心悲凉、骑着骏马的闺秀。”

韩宜珈不讳言复排《汉明妃》是迎难而上,但她决心以“伶歌三叠”为起点,有体系地搜集、整理和发掘尚派剧目,尽可能多地在舞台上再现尚派的多样剧目,拓展尚派艺术的存在感和影响力。“这样的‘伶歌'才构成跨越时空的回响,以今天的传承,回应尚小云当年的传承。”


编辑:李夏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