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0 19:08
“妈妈,跟我说一些你心里的困住的话吧。”
“什么叫我心里困住的话?”
“就是有些话你要跟我说,但你没有说,它就被关在你心里面了,你说出来,就是救了它!”
叮当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有一天,我和亲戚们坐电梯出门。三岁的小侄儿清点人数:“1、2、3、4……齐了。”我姐姐问:“三姨肚子里还有一个呢?”侄儿犹豫了一下说:“那个,还没熟!”
全电梯的人都笑了。那时我就想,小孩子说话真是太有意思了。也许是受了这个启发,叮当会说话之后,我就开始把他说的话记录下来。
《听孩子的话》就是我和叮当一岁到九岁之间的对话实录。一位朋友曾问我,“会有这样的对话记录,是因为叮当是特别的、你是特别的,还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说出这样有趣的话来?”
我立刻回答:“所有的孩子都会说出来。”
事实如此。孩子固然不同,但在最初使用语言时,每个孩子都会有很多精彩的表达。
叮当在三岁多的时候,看着眼前的大哥哥,问道,“他是不是我?”美国哲学家马修斯在《与儿童对话》里写,刚满三岁的史蒂夫对爸爸说“如果你是我的话……那样的话,谁会是爸爸呢?”
朋友的孩子果果也说:“小时候看到镜子,突然知道了那里面就是‘我’,于是我就仔仔细细地看了看‘我’是什么样子的。”
显然,孩子们天生就具有这样的哲学思维,当他们好奇地发问,往往直击事物或事件的本质。这种智慧并非只有少数孩子拥有,也不是偶然现象。
除了哲学思考,孩子还很有幽默感(尽管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所有人肯定都有过被童言稚语逗得哈哈大笑的经历,比如我听到过的两件趣事——三岁的娃娃拉完便便,哇哇大哭,因为她只拉了两条:“没有我!没有我!只有爸爸妈妈,不是便便的一家!”
还有一个爸爸对两岁孩子说:“如果你学会了用马桶,就不用穿纸尿裤了。”孩子立刻追问,“那袜子呢,可以脱了吗?”
这种有点“无厘头”的反应,说明孩子和成年人对事物的联系、思考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大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想象和创造出孩子的语言结构。他们的提问和表述方式,本来就是自然天成的艺术品。
而我们也不需要任何特别的才能,只要一五一十地记录下孩子的话,就可以保存下这些珍贵的艺术品。我知道许多父母都有记录孩子成长日记的习惯,想来大家每每翻阅起来,也像我一样乐不可支吧!当然了,儿童语言的价值还远不止有趣和可爱。从养育的角度看,越是重视孩子说出的话,越是能够找到理解孩子的途径。
另外,语言表达也不仅仅是指说的话,绘画也是一种语言。对孩子来说,画画这个表达方式,可能比说话更早、更丰富和彻底。我保留了叮当从小到大的涂鸦,它们不仅是书里的插图,也是叮当语言发展的另一条线索——说的话和画的画,总能穿越时空交错呼应,相辅相成。
“听孩子的话”的“听”字,既是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声音,也是尊重地听孩子的意见。
因为,孩子说出的话,就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真实诉求——他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表达自己,有怎样的委屈或者愤怒,以及内心深处的愿望……当然,我们不是每次都能“听懂”,也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出恰到好处的正确回应,但只要一直愿意去听,就像拥有了理解孩子的密码,这也差不多是养育的密码了。
邀请大家都来“听孩子的话”,是我一直想做的事。经过我和编辑一年多的整理,我和叮当九年的时光终于浓缩进了这本书。恍然觉得,这件事既是完全真实的,又不是为了“写实”,或者说不仅仅是想记录一个孩子。
我们更希望,把这本书献给所有孩子。献给孩子们自然而然表达自己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