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3 13:24
据新京报报道,合肥、郑州、济南、北京等地使用假健康证现象都较为普遍。假证制造商号称包过一条龙,餐饮外卖平台默许甚至配合从业者造假;有的医院不体检直接收钱发证,监管部门审查往往简单随意。保障消费者权益、防止疾病传播的健康证,在发证、使用和监管环节,均存在盲区,令人担忧。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办理健康证的目的,无非是摸清从业者的健康状况,防止疾病传播,从而保障食客的健康与安全。
严把食品安全入口关,健康证并非可有可无;餐饮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是底线要求。从业人员图省事,找假证制造商,蒙混过关;餐饮机构和相关平台不看证,或者对假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仅违背法律规定,也是无视食客健康权益。如果餐饮从业人员使用假健康证,其身体是否感染某些疾病不得而知,存在污染食品的隐患,进而直接威胁消费者生命健康。
对于制造和使用假健康证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审查不能走过场。假健康证是哪儿买来的,哪些医院公然收钱发证,哪些餐饮企业不验证,应该有严格的查验和追溯机制。对餐饮饭馆厨师、服务员和外卖人员健康证的检查应该常态化,一旦发现有假健康证或是冒名顶替使用的,必须严肃追责,绝不姑息;同时加强同医院的联动审查,如果发现以办理健康证牟取利益的,必须依法依规办理,惩处责任人;对于制售假证的,更应该同警方联手打击,彻底斩断假健康证利益链条。
对餐饮企业来说,切莫心存侥幸。一张健康证,是为员工和食客负责,也是自身经营的“通行证”。近年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纷纷亮剑。去年9月,北京大兴区市监局查处11起使用假健康证的违法行为,11家涉嫌违法的餐饮服务单位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37名持有使用假证的餐饮服务人员被公安部门行政拘留;今年6月27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公布了一起典型案例:因150余名骑手使用假健康证注册,一外卖平台被认定虚假宣传、欺瞒误导消费者,罚没10万元,参与为涉案骑手买卖假健康证的两名员工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办理健康证不是什么难事,“假证泛滥”不该成为老大难。既然“假证”形成一条龙,就应该全链条打击;确保健康证“健康”,监管部门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