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勤廉文化丨"敬天勤民"顾炎武
清风昌平

2023-07-14 16:45

清风北京

为充分挖掘昌平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的廉洁因素,发挥勤廉文化以文化人、引领风气的作用,打造具有昌平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传递“既廉又勤”的价值取向。“清风昌平”公众号开设“昌平勤廉文化”专栏,通过发掘古代历史人物、近代革命先辈在昌平留下的勤廉故事,为全区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提供本土文化滋养。

“敬天勤民”顾炎武

这首诗出自明末清初宗师大儒顾炎武,记录的是他近二十年间千里奔波的昌平之旅、感怀之情。顾炎武,这位坚贞的民族爱国主义思想先哲,一生秉承“合私成公”的道德理想,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主张,坚守“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行为原则,为后世今人立下了经世致用的行动坐标。他一生曾六至昌平,遍访山川古迹,吟咏翰墨诗词,并在此写下了北京地理文化史上的名篇——《昌平山水记》。

《昌平山水记》内页

顾炎武,字宁人,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早年科考,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于是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开始了他为之追求一生的经世致用之学。

顾炎武所处的时代,正逢明末大震荡的历史关头,天下汹汹,实非杜门自闭、埋首读书的时候。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投笔从戎,在昆山县令杨永言的推荐下,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针对明末在农田、钱法和军制诸方面的积弊,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解救危难的应急措施。但此时弘光政权已人心离散,上述策略终成泡影。

顾炎武像

顺治二年(1645),南明政权在清军铁骑面前,一击而溃。顾炎武潜回昆山,此后他终身不仕清朝,一生未渝此言。顺治十四年(1657),也就是明朝灭亡的第十三个年头,45岁的顾炎武带着故国之思,以二马二骡,装驮书卷,偕随从二三人,由昆山北上。一路“多有步行”,“半宿旅店”,从此踏上了他千里奔波的昌平之旅。

明代昌平与京师区位图

昆山与昌平,一个地处江南,一个雄踞塞北,山隔水阻,交通极为不便。在以骡马为乘、步履为车的清初中国,其路途上的艰辛与危险不难想见。“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自顺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十六年(1677)的十九年间,顾炎武先后六次来到昌平,拜谒位于天寿山的大明皇陵,并在这里写下了他的地理名篇——《昌平山水记》。期间,他还创作了《恭谒天寿山十三陵》《再谒天寿山陵》《居庸关》《刘谏议祠》等诗十数篇。

《亭林诗集·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文

几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顾炎武游历昌平的路线图:

顾炎武不仅学识渊博,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无不贯通。而且在实践中,重经世致用,行己有耻,合学与行、道与器、治学与经世为一。他喊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影响深远,成为至今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力量。《昌平山水记》正是这样一篇体现着他治学精神和处世人格的著作。

顾炎武逝世280年后,《昌平山水记》逐渐为更多的人知晓。196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依据《顾亭林先生遗书汇辑》,将其校订出版。《昌平山水记》分上下二卷,语言精备,体例精湛,仅以2万余字的篇幅,清晰呈现了清初昌平的山川形势、皇陵规制、军备关防,以及历史沿革、人物春秋,显示了顾炎武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深入的实践考证,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北京史、昌平史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

即使在约360年后的今天,通过这部《昌平山水记》,仍可以探寻他当年在昌平留下过的足迹,想见到他青衿布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身影。据《昌平山水记》载,顾炎武经行昌平的路线,大致自德胜门向北,途经回龙观、沙河、汤山、南口、居庸关等地;相继记录下了巩华城、朝宗桥、温榆河、十三陵、居庸关等处的历史与现状;将卢植、郭守敬、窦禹钧、严嵩、李自成等历史人物在昌平的故事娓娓道来;内容林林总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的一些历史遗迹,直到今天还较为完整地保存着。顾炎武在览物述史的同时,还对昌平历史古迹进行了详辨考证,“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书中很多内容可与《唐史》《元史》《明史》《水经注》等典籍印证。《昌平山水记》最终三易其稿乃定。顾炎武的友人、清代著名学者王宏撰阅后大加赞赏,称此书“巨细咸存,尺寸不爽……精详不笱,未见其伦”。

万里长城与居庸关

顾炎武不仅是笃行的学者,更是反清的悍将,终身未向清朝屈膝。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坚决回绝。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修撰《明史》,熊赐履等大臣争相举荐,顾炎武以死自誓。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官至清朝的刑部尚书,他拒绝徐乾学的宴请,以示不食清禄之义。昌平为大明皇陵重地,明亡后,便成为明代遗民的精神寄托和向心力的聚合之地。顾炎武多次来昌平、览居庸、望军都、拜明陵,正如谈迁哭思陵、康有为咏居庸一样,以阐明其报国之志。顾氏曾言:“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后可以考古论今。”这是顾炎武一生的抱负,也正是《昌平山水记》创作的底蕴和由来。至晚清,曾国藩曾这样评价顾氏:“昌平山水委灰烬,可怜孤臣泪纵横”“独有文章巨眼在,北斗丽天万古明。”

《亭林诗集·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诗文

康熙元年(1662),顾炎武在昌平度过了他的半百之年,五十而知天命。也许是感物伤时,抑或是漱石自励,他写下了这首律诗——《五十初度时在昌平》:

康熙二十一年(1682),顾炎武去世于华阴,终年七十岁。清末帝宣统元年(1909),顾炎武从祀文庙。斯人已逝,但先贤之风,山高水长。顾炎武的足迹和文章,将长久地留在昌平的青山绿水间。


编辑:应晓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