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7 15:22
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在伟大革命斗争中积极进行自我革命的探索与实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正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展出的“永葆青春活力——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实践专题展览”,以近240张历史图片、260余件(套)珍贵文物文献,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香山时期坚持砥砺初心,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进行自我革命的实践。
观展·亮点
■ 印证“六条规定”的红色笔记本
“毛主席指示:①十年内不做寿;②不送礼;③不取地名;④最好不要喊万岁……”展柜中的一个红皮笔记本是国家一级文物,展出的笔记页中,“③不取地名;④最好不要喊万岁”这行字被专门画上了红线。
笔记本的主人叫牛玉华,她是参加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妇女代表。在参加大会期间,她听取并学习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这些笔记印证了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六条规定’。”香山革命纪念馆文物征集研究部工作人员刘延岩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为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毛泽东生动地称之为进京“赶考”。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七届二中全会提前为“赶考”立下规矩,做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六条规定’也为防止党员们在革命胜利后被‘糖衣炮弹’腐蚀提前打下了预防针。”刘延岩说。
笔记本首页还“藏”了个小故事。大会闭幕后第二天,牛玉华亲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香山接见妇女代表的盛况,并与毛泽东握手,回到住处后,她兴奋地彻夜难眠,在笔记本的扉页写下:“一九四九·四·四 下午三时 我荣幸的与他握手——牛玉华”,并印下了“牛玉华”字样的方形红章,表达自己的喜悦与激动之情。
■“不近人情”的一封家书
“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展厅中,一封毛泽东写给杨开智的家信吸引观众驻足,信件背后的故事让人心生敬意。
杨开智是毛泽东的妻兄。新中国成立初期,杨开智在湖南某农场工作,他写信给毛泽东希望毛泽东能在北京给他安排个工作,或在湖南帮他得到某一“位置”。从常理来说,杨开智为革命做出过贡献,且有一技之长,又正值党和国家需要大批干部之际,给他在京安排一个岗位,似乎无可非议。但在接到杨开智的来信后,毛泽东马上给他复信,严肃拒绝了这一要求。
同时陈列的另一封毛泽东之子毛岸英写给表舅向三立的信是这个故事的“续集”。杨开智在接到毛泽东的复信后,又通过表弟向三立给毛岸英写信。毛岸英给向三立回了一封长信,信中写道:“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刘延岩说,受到触动的杨开智自此之后安心留湘工作。1950年5月,毛岸英受毛泽东之托来到长沙,看望家乡的父老乡亲,并为外婆拜寿。临行前,毛泽东又特别写信给杨开智夫妇二人表达鼓励:“你们在省府工作,甚好,望积极努力,表现成绩。”
■ 失散20多年的“孩子”
1930年5月,红四军抵达江西省寻乌县,针对党和红军内部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在经过了20多天的社会调查后,写下了《寻乌调查》及《调查工作》两篇文章。在《调查工作》中,他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著名论断。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篇文章曾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20多年。
刘延岩说,《调查工作》的再现多亏了一位名叫赖茂基的老党员。革命年代,赖茂基时常为红军送信送物,他家也作为红军的地下兵工厂,为红军生产了大量的枪支弹药。红军长征后,赖茂基偶然在家中发现了中共闽西特委翻印的《调查工作》石印本。当时,其家乡已沦为了国民党统治区,为保护好这一珍贵资料,赖茂基将书用油纸包好后,装在一个小木盒子里,然后封藏在了家中墙壁的洞里。195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革命历史资料的通知,赖茂基毅然把封藏的《调查工作》作为重要革命文物捐献出来。1961年1月,毛泽东的秘书从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人员那里发现了《调查工作》,立即送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到这本发黄的小册子时,高兴地说,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
1961年3月,毛泽东将《调查工作》的题目改为《关于调查工作》,并加了按语。1964年,毛泽东把它的名字改成了《反对本本主义》,还亲自作了批示:“这是一篇老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它做‘本本主义’。”
■ 北平入城式上购买的宣传画
展览尾声部分,一幅颇具年代感的宣传画不容错过。人民解放军经过正阳门的背景之上,是目光深邃的毛泽东侧面像;宣传画下方还印有褪色的“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东北画报社印”等字样。这幅宣传画由国际友人伊莎白·柯鲁克于1949年春在北平入城式上购得,一直以来被她精心保存,悬挂于家里客厅最引人注目的位置。
在这幅宣传画背后,是老人参与、见证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光辉历史的动人往事。刘延岩说,伊莎白1915年出生在中国成都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1940年,她认识了大卫·柯鲁克,一位当时正在成都华西大学任教的英国共产党员。1942年,他们一起回到英国,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并喜结连理。在丈夫的影响下,伊莎白于1943年加入了英国共产党。1947年,夫妇二人带着英国共产党的介绍信毅然选择回到中国,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来到河北太行山下的解放区十里店村,并根据调研完成了系列纪实文学作品,真实记录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阶段的改革和发展情况。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建设一个新中国指日可待。面对新形势,党中央决定在河北南海山村成立中央外事学校,培养一支属于自己的外交、外语人才队伍。负责筹备工作的叶剑英邀请伊莎白夫妇加入。两个人欣然答应,这所学校也就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前身。“可以说,伊莎白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刘延岩说,2019年,她还被颁授了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友谊勋章。与中国感情笃厚的伊莎白曾这样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观展·解码
持续调研里找灵感
“在坚持‘馆藏为主’的同时,我们先后赴中央档案馆、北京档案馆、西柏坡纪念馆等17家档案馆、纪念馆查阅资料,只为给观众呈现一个高质量的展览。”香山革命纪念馆编辑研究部工作人员王园见证了展览的从无到有和不断完善,回顾这一年来的筹备过程,她感慨颇深。
也是在调研中,团队收获了不少“好点子”。在赴平津战役纪念馆调研时,团队对纪念馆展出的一面“打得好 纪律好 团结好”的锦旗印象深刻,这份荣誉是奖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341团步兵第三连的,因其“完成任务打得好、遵守政策纪律好、互相礼让团结好”。在策展团队看来,这正是人民解放军以身作则、纪律严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的写照。“能不能把类似的锦旗集合起来做成一个景观,来为整个单元烘托气氛?”策展团队动了心思,于是,他们几人分头搜集资料,翻阅画册,最终便有了展厅里锦旗飘飘的景观,成为观众喜爱的驻足打卡点。
这样的精心设计不是孤例。此次,策展团队还特别设立了5处打卡景观,多媒体、微缩景观、互动展项更是处处可见。细心的观众还能发现,策展团队在50多件展品旁边附上了二维码,轻轻一扫便可了解展品的所有细节,使展览内容得以立体化呈现,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
香山革命纪念馆一层专题展厅
■票价
免费
■参观方式
“香山革命纪念馆”微信公众平台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