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合资时代开启(1981-2000)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7-18 15:48 语音播报

汽车

1981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向外看”。中国一汽虽然产量不低,截至1983年就已经达到了百万辆之多,但主要以卡车为主,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对乘用车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世界上有不少大型汽车企业正在加快他们全球扩展的脚步,于是,一拍即合的汽车合资成为了改开后前20年中国汽车工业的主旋律。1984年,北京吉普、上海大众成立,1985年,广州标致、重庆五十铃等合资企业接连成立,90年代合资更是进入加速期,1991年,一汽-大众成立;1992年,神龙公司成立;1997年与1998年,上海通用与广州本田相继成立。奥拓、桑塔纳、捷达、富康、切诺基、奥迪100、雅阁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车型也都在那20年间诞生。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行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汽车的品质,生产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跟之前三十年全国各地汽车厂林立不同,为了防止低效的重复建设,新一届领导班子特别注意将资源集中在几个重点车企,也是在这一时期汽车生产牌照准入制度建立,并确定了一汽、二汽及上海汽车三个轿车生产基地。可以说,中国汽车工业也由此进入了发展重点为轿车生产的全新阶段。

这一时期引进的车型类别丰富,从微型的奥拓到中大型的奥迪A6一应俱全,覆盖了包括三厢轿车、旅行轿车、SUV、微面、面包车、中巴、轻客、微卡、轻卡等各类主要车型,来自德、日、美、法等不同的主要汽车生产国,有足够的多样性。相比发展初期汽车工业高度集中在中型以上的卡车领域不同,这一时期汽车市场开始小型化,而且更多用于载人,而不是载货。

合资乘用车成市场主流

家喻户晓的桑塔纳,原型车为1981推出的大众二代passat,1983年开始CKD生产,1984年上海大众成立后便着手桑塔纳的国产工作。从1985年首辆桑塔纳下线,至2012年停产,累计生产近229万辆,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1985年北京吉普推出了切诺基,也叫做BJ2021,不仅是中国第一款合资汽车产品,也是中国最早的SUV,原型车是1984年的2代Jeep cherokee。1985年,广州标致成立,投产的首款车型是505SW旅行车,而后又生产了505SX轿车,但因为经营不善,库存积压,1997年底,广州标致成为首家退市的合资品牌。

与桑塔纳齐名的还有于1991年下线的捷达,原型是1984推出的大众二代jetta。而在1992年,与桑塔纳、捷达并称为“老三样”的富康下线,原型车是1991年雪铁龙推出的ZX,虽然技术先进,但因为中国消费者不喜欢两厢车,市场表现不如两位大众对手,1998年,神龙为此还推出了三厢版的富康988。

1997年成立的上海通用和1998年成立的广州本田吹响了合资加速的号角,1998年12月,第一辆别克新世纪轿车驶下生产线,一年后,第一辆别克GL8商务旅行车下线,到2001年,4年时间就完成了第10万辆别克下线。1999年3月,广汽本田首款轿车雅阁下线,导入车型为第六代雅阁,技术上全球同步,备受好评,甚至出现了消费者排队加价购车的景象。

豪华轿车市场上,1981年红旗轿车暂时停产,给市场留下了空白。1986年,根据和大众公司的协议,一汽和上汽都开始采用SKD方式生产奥迪100,原型车为1982年的3代奥迪100,到1988年开始,奥迪100的生产完全由一汽负责,到1996年停产,这辆车累计生产超过10万辆,是那个年代豪华车的象征。而在1999年,一款更具影响力的豪华车下线,这就是奥迪A6,在随后的十来年里引领了国内豪华车市场的潮流。

新兴自主乘用车品牌露头

自主轿车的发展上,一批新的企业开始崭露头角,甚至民营资本也开始跃跃欲试。1986年3月,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引进日本大发轿车技术许可证转让合同在天津签字。1986年9月,以CKD方式引进的第一辆夏利下线,并且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的速度,是国内最早进入家庭的主力车型之一,也是当时很多中国家庭唯一消费得起的轿车。1998年,民营车企吉利汽车的首款车型豪情在其临海基地下线,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切入市场,引发较大反响,不过直到2001年,吉利集团才获得轿车生产资格,而后发展进入正轨。而同样是在20世纪的“尾巴上”,另外一家重要的自主车企诞生了,这就是奇瑞汽车,1999年12月,第一辆奇瑞风云轿车缓缓驶下生产线,这离创始人尹同跃离开一汽南下安徽芜湖已经过去了3年,2001年,奇瑞第三万台汽车下线,首款轿车一炮而红。

在用于生产的卡车方面,也同样开始借助海外技术为己所用,1982年,南汽引进了五十铃技术,推出了第二代跃进NJ131,载重3吨;1985年,江西汽车引进日本五十铃公司NHR542双排座1.25吨轻型卡车;同样是1985年,重庆汽车与五十铃合资成立庆铃公司,引进五十铃630双排轻卡,载重量2吨。国内车企在建设上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比如二汽在1984年开工建立了襄阳新基地,这也是二汽设在十堰的铸造一厂、铸造二厂之后的另一个铸造基地。

私家车市场开始起步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各种企事业单位开始普遍购置公务用轿车,不仅仅用于领导干部通勤,普通职员也有了接触汽车的机会。所以这一时期的轿车,不再只是中高档轿车的天下,相对便宜的桑塔纳、捷达、富康成为市场的主流。从80年代开始,“私家车”的概念开始出现,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小企业主和生意人开始买车,作为代步工具,或用做营运。1995年,北京的亚运村汽车市场(亚市)成立,私家车市场真正开始蓬勃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北京和深圳,甚至已经有工薪阶层开始买车。1985年,中国第一次统计私家车数量时,仍然只有28.5万辆,其中又只有1.93万辆是载客汽车,但到1999年,全国已有超过500万辆私人汽车,其中近一半是载客汽车,当年中国汽车的总产量达到183.2万辆,从而成为世界上第9大汽车制造国。

公路建设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虽然公路通车总里程仅仅从1984年的93万公里增长到1999年的135万公里,但路面状况大幅改善,其中铺装和简易铺装公路的比例从不足10%已增长至接近一半。同时高速公路建设也开始起步,1984年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开始建设,到1999年,已有1.16万公里的高速公路。

滚滚向前——致敬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

编辑:刘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