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0 13:13
暑假去哪玩,继续来探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四川省中医药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通过镜头近距离接触镇馆之宝,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
四川省中医药博物馆始建立于1956年,展陈面积近5000平方米。收藏有珍稀医学文物和文献1000余件(套),在展览馆一楼的天府医药馆,收藏了馆内最珍贵的汉代出土文物“天回医简”。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 柳长华:2012年的冬天,在成都市金牛区修地铁,碰上了几座汉墓。当时抢救性发掘,抽干了水以后,底下一有一条一条能看出成条的东西。大家没有想到,虽然事先说过可能有简,然后仔细地看了一下,隐约发现好像有字。你想想这些竹子的简在水里泡了2000多年,这个简泡得像面条一样的,拿出来用红外照相,拍照以后仔细一看,首先映入他们(考古队员)眼帘的居然有“敝昔日”。大家知道“敝昔”也就是扁鹊,我们学医的人知道,一看“敝昔日”就知道是扁鹊传下来的书。
天回汉墓的考古,被列入国家十大考古发现。 2014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文物局共同立项,经过十年的研究,得到930支医简,20000余汉字,整理出8部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体系。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 柳长华:这批简我们总共把它整理编定为8种医书。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考古发现的是医学的至尊经典,叫《脉书·上经》。这部书在后世的黄帝内经里头有记载,但是我们都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这本书已经失传了。《脉书·上经》第一句话就是“扁鹊曰,人有五脏九窍十二节皆朝于气”。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真的感到很惊喜,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我们学中医的人一眼看上去它解释了针灸为什么能治病的原理。
从考古发掘到整理出版,历经10年,《天回医简》一次性公布了与医学相关的全部资料,主要包括竹简的红外扫描图像、可见光彩色图像、反印文图像、释文注释及髹漆经脉人像的高清影像,还附有翔实的整理说明、室内清理揭剥示意图、髹漆经脉人像的彩绘线图,为读者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一手研究资料。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 柳长华:2000年的东西今天还有用吗?很多人在问我这个问题,我说有用。我们今天看《天回医简》的出版,这8部书体现了是整个一个医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这里头有一部书也很神奇叫《和齐汤法》,这个《和齐汤法》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叫中医方剂。这部书我们经过研究以后,我们发现这部书106个医方,它主要的记载描述的是怎么做药,也就是说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医就有成方在使用。这个书出来以后,现在也形成了一个研究的热点。它一下子就推动了我们对中医和我们中华文化研究的一股热情。我相信也是通过对《天回医简》的研究,能够进一步的追溯医学的文化根脉,医学的来源。
针灸铜人:中医针灸的文化象征和传承印迹
了解完《天回医简》,我们来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看看那里的镇馆之宝—— 一具清乾隆(1744年)御制的针灸铜人。这具铜人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它对中医药发展传承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走进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二层中间位置正在展出的就是镇馆之宝针灸铜人。这具铜人高46厘米,宽22.8厘米,厚16厘米,为老妇人形象,体态丰腴自然,面部表情慈祥生动。历史上针灸铜人的形象一般为男子,老妇人形象极为少见。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展宣部馆员陈侣华:这具针灸铜人其实是当年乾隆奖励给医书《医宗金鉴》医官的奖品,这一套医书整体有90卷,里面不仅仅包括针灸学的内容,涉及了内外妇儿疑难杂症方方面面,但他单单取针灸铜人这个形象,作为奖品奖励给这些医官,其实就反映了当时针灸铜人在医学界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也体现了针灸铜人它有相当珍贵的价值。
除了本身的文物价值外,这具铜人从清朝乾隆年间一直传承保存至今,经历了战争的考验。时任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第一任馆长的王吉民先生了解到在北京的一个古董铺里有一具清代针灸铜人。对于中国医学史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他便动员中华医学会会员丁济民出资,让北京好友代为购买。尽管花费了不少钱,但是如何从北京运送到上海成为当时的最大难题。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展宣部馆员陈侣华: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从北平到上海路途遥远,货物的运输也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发达,于是就想到了请朋友随身携带的方式,几经波折,一路把铜人安全地护送到我们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据悉,这具铜人表面共有580个穴位,而现代针灸人模型中的穴位的定位和名称,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展宣部馆员陈侣华:这也体现了我们镇馆之宝对于现代医学发展起到的传承以及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