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件套明天四件套,谁家“中产”经得起这么造?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晁星

2023-07-20 18:22 语音播报

锐评

保姆、国际学校、私立医院VIP、长租机构业主……近来“新中产四件套”之说又在网上热传。

有人解读:不同于大家对于传统中产“花花花、买买买”的认知,当代中产更愿意把钱花在改善生活本质、抵御生活风险上。只不过,看完上述标准,多数网友嗤之以鼻,“高攀不起”“只配拥有床上四件套”“还是那股‘焦’糊味”……

说起来,纷杂的网络空间上,类似概念一直都有。从早些年的“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到常被挂在嘴边的“轻松月入过万”;从“在北京,年入百万只算脱贫”,到“在上海,月薪一万是讨饭”;从“30岁年薪20万很失败”,到“存款300万提前退休”……这样那样的说法,莫不是以具象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为标签,粗暴地定义成败、划分人群。类似概念看多了,一股莫名的焦虑乃至抑郁就涌上头来。

“阴晴明晦天无准,离合悲欢态不同”。生活的滋味哪是几个概念、几个数字就能道明乃至框定的?激励大家追求更好生活没错,可猛挖“概念陷阱”,硬戴“焦虑枷锁”,将生活的度量衡简化为几个标签,上下嘴皮一碰,说你“中产”你就“中产”,说你“破产”你就“破产”,这不是真坏是什么?

话术是老套的,标准是生造的。依着这样的杠杠,大家身边那些踏实生活的人,扎根乡村的教师、守护文物的工匠、两脚泥土的干部,哪个“中产”了?但谁又能否认他们的人生充实、富足、有价值,是社会的中坚?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收入、教育、医疗、住房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总能刺激到大伙的敏感神经。再加上信息茧房的存在,也容易给人带来诸多错觉,乃至无限放大负面情绪。一些营销号恰是抓住了这一点,不停炮制、炒作一个又一个概念,花式往大家痒点痛点上戳,为的就是做大贩卖焦虑的流量生意。

他们一边用具体的年龄和收入来撩拨情绪、渲染焦虑,一边收割流量,甚至出售“升职加薪课”“情感一对一”等产品,形成了一个从制造到消费焦虑的商业闭环。在这条产业链上,焦虑已然“通货膨胀”,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不说,还扰得人心浮动、戾气丛生。在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的今天,任由这样一股焦虑不安、投机取巧的风气传播弥漫,无疑是危险的。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三件套也好,四件套也罢,跟虚无的概念、标签较劲没有意义。众声喧哗之中,屏蔽杂音,过好日子,“浅种深耕得自由”,更能收获内心的安乐。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