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0 19:18
“靳东”邀你加入“粉丝团”,不但能与偶像私下聊天,了解偶像日常生活,还能参与他的私人投资项目——最近某阿姨被如上戏码骗得团团转,不管不顾“应援”近20万元后,其家人发现,该直播间压根没有真人出现,除了以明星照片为背景,偶尔播放几段偶像视频,就是场外旁白,忽悠“交友”。
“假靳东”招摇撞骗不是一天两天了,被坑也不只这一位阿姨。打开一些网络平台,各式各样的“靳东”温柔款款,对着屏幕外的“你”甜言蜜语。一旦骗取了信任,或以“投资、公益、应援、恋爱”等各种理由索要钱款,或直接索要礼物、带货直播,不掏空“你”的钱包不罢休。说起来,这些招式算不上高明,画面也相当粗糙,却总能堂而皇之地“营业”“吆喝”,涨粉、点赞、打赏等赚得盆满钵满。哪怕靳东本尊多次对外强调自己并无平台账号,也举起法律武器起诉过多家公司侵权,但类似乱象依然无休无止。
是谁在追“假靳东”?表面看,是一些用户偶像滤镜太厚,特别是一些中老年网民,触网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低,极易掉进“温柔陷阱”。往深了看,这与平台方的“不作为”“慢作为”脱不了干系。要知道,直播间是平台提供的,这些名人有没有注册,照片是合成的还是真实的,理应一查便知,标注出来也没有多高技术门槛。可这些年,我们看到的却是假名人账号“一直在清理”又“一直在冒头”。平台似乎总是跟在舆情后面跑,闹大了就出手整治一波,没人管时又任其潜滋暗长。如此作为,很难不让人疑惑,这是否是为了吃流量红利而“装睡”“装瞎”。
开门做生意,守土应有责。据警方消息,假名人背后大多是诈骗团伙。他们有成套的流程和明确的分工,虚构身份-邀请粉丝-直播互动-私密聊天,每一步都有专人负责,最后祭出“杀猪盘”。以此观之,平台放任自流,就是在“助骗为虐”。有法律人士也提醒,平台如未尽到信息审核义务,致使用户权利受到侵犯,必须承担责任。将“假名人”清出去,让“假名人”进不来,不仅仅是平台经营的态度问题,也是遵规守法的原则问题。
与用户规模扩大、市场价值激增相随的,是人们对内容品质及平台管理的期望。放任低俗恶俗或带毒有坑的流量,吃相不仅难看,最终也会被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