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5 14:54
为充分挖掘昌平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的廉洁因素,发挥勤廉文化以文化人、引领风气的作用,打造具有昌平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传递“既廉又勤”的价值取向。“清风昌平”公众号开设“昌平勤廉文化”专栏,通过发掘古代历史人物、近代革命先辈在昌平留下的勤廉故事,为全区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提供本土文化滋养。
“廉威忠勇”孙祖寿
这首《昌平孙少保挽章》,出自明代诗僧潘问奇所著《拜鹃堂诗集》,是纪念战死杏山、明末蓟镇总兵官孙祖寿的一首凭吊诗,作者将他与汉代飞将军李广相侔,歌颂他为国捐躯、廉威忠勇的气节。
孙祖寿,字必之,昌平人,祖籍汴梁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先祖孙贤因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有功,授指挥使一职,后随明成祖朱棣北征。朱棣称帝后,择定昌平天寿山为万年吉壤,修建陵寝,并设长陵卫专司守护,从此孙氏一族遂“家于昌平”。史载,孙祖寿形质奇伟,尚气节,重情义,自幼习举子业,饱读诗书,以儒术自矜,号称“彬雅”。
明成祖朱棣像
明长陵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祖寿中武进士。万历三十五年(1607),授保镇固关守备,固关一带地势险要,民风彪悍,祖寿到任后,一面厉兵秣马、训练士卒,以安边境,一面立社学、设乡约、明孝悌,淳风化俗,并捐出俸禄,为无家可归的百姓“建台房三百八十间”,使学有所教、住有所居,附近流离失所、四方来归的百姓不计其数,政声大著。然孙祖寿性格刚直,每每因守正不阿,而得罪权贵,以致在任8年未得调整。
明代《九边图》
万历四十二年(1614),直指使傅振商听闻孙祖寿的贤名后,向朝廷进行了举荐,在傅振商的大力推荐下,孙祖寿升任蓟镇标营都司。初到任时,当地将领只知道孙祖寿擅作文章,弓马未必娴熟,并不信服,于是请他试射,祖寿连射九箭,个个穿心,诸将皆服。此后,孙祖寿带领军士东闯西突,捷报频传,因功再升游击将军。
《康熙昌平州志》有关孙祖寿的记载
至天启年间,孙祖寿历任蓟辽标下参将、中协副将、西协大将,领蓟镇西协,辖石匣、古北、曹家、墙子四路,驻军遵化,为蓟镇三协十二路三大将之一。当时的明朝已是江河日下,边塞之地更是军纪废弛,刑罚不立,号令不行。孙祖寿深知其害,于是以重拳施治,他革陋规、禁馈送、绝请托,并严格法度,奖励忠勇,对于任职参将以下的官员,凡有不胜任的,一概摒弃撤换,同时以身作则,清廉自守,饮水自励,俸禄之外纤介不取,一时间“号令一新,上下震慑”,三军敬服。
兵部尚书孙承宗对孙祖寿大加称赞,将他的功绩上表朝廷,特请嘉奖,誉其“一钱不取,廉勇绝伦,将帅中之佼佼特出者!”
崇祯二年(1629)清兵南下,孙祖寿与总兵满桂出战,在突围中“为流矢贯额而死”,以身殉国。朝廷为之震悼,特赐“廉威忠勇”四字,并为之立祠,追赠太子少保、左都督,袭升三级。后改赠太师,赐谥“忠节”。
明代鲁元宠撰《孙忠节公传》
孙祖寿殁后,葬于昌平州龙虎台(今南口镇龙虎台村),《光绪昌平州志》载:“明赠太师少保孙祖寿墓,在城西北龙虎台。”《民国京鲁晋豫古器物调查名录》中也有相关记载,。墓址原刻立石碑,现无考。
后世昌平百姓为弘扬孙祖寿的忠勇事迹,传承其勤廉气节,将他与汉代雍奴侯寇恂、唐代昌平侯刘蕡、明代有“天下清官”之誉的刘士原等,同列为昌平本土最著名的十三位乡贤之一,并在州城西大街立孙少保牌坊一座,岁时祭奠,以彰其风。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