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2 17:11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的一所教会中学里发生了什么感人的故事?这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的红色历史。近日,上海音乐学院原创音乐剧《春上海1949》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方书剑、王梓庭等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师生,从小切口进入宏大的历史,演绎一场充满青春活力的红色故事。
《春上海1949》的故事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讲述了祖国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上海虹口继光高级中学(原麦伦中学)的学生们怀揣爱国初心,不畏白色恐怖做出正确抉择的故事。剧中男主角郑扬帆是国民党将领的儿子,毅然决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上海解放时秘密绘制了领导人的巨幅油画。《春上海1949》以《春节》《春游》《春寒》《春雷》《春澜》《春光》六幕,围绕“春”的主题展开,明言“春上海”,指的就是新中国。
参与这部音乐剧的演员,绝大部分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教师与优秀毕业生,在演唱方面,《春上海1949》展示了专业音乐院校师生绝佳的实力。从主角到配角,每一位演员的唱功都可圈可点,贡献出不少“秀实力”的演唱。饰演女主角陈新新的是该校声乐教师王梓庭,她将这位积极向上的女高中生展现得活灵活现。颇有人气的音乐剧演员、上音在读研究生方书剑饰演的男主角郑扬帆演唱的《黄浦江畔》《倒春寒》等唱段感人至深,他所吟唱的“我只盼望着那一天,一切都会改变”,抒发了一位向往光明的青年学子的真情。《春上海1949》作曲、上音音乐戏剧系主任安栋还为郑扬帆写了一首咏叹调《白玉兰》,较长的高音时值对演唱者提出很高的要求,也展现出“学院派”的痕迹。
《春上海1949》的人物设计不仅出于剧情的需要,也充分考虑到音乐剧的声部安排。女二号柏玲会用到花腔女高音的唱法,而她的人物设定正好是一位心系爱情、钟情于郑扬帆的天真女孩,有些娇蛮,但心性纯朴,与花腔的安排并不违和。外籍女校长则是浑厚的女中音,其中的男性角色按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配置,体现出音乐专业院校创演剧目的独特考虑。音乐上,该剧风格偏流行与抒情,带有一定百老汇剧目的音乐风格,还融入了说唱、爵士等元素,以及评弹等具有江南色彩的音乐。
其实,《春上海1949》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2019级学生的毕业大戏,敢于让一部毕业戏面向市场,是上海音乐学院对教学成果的自信与勇气。以目前的版本,该剧的音乐呈现已经比较完善,相信随着一届届学生的持续演出与打磨,剧情还可以继续完善,人物的成长线与剧情的结合更紧凑、自然一些,学生们也能在登台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演出经验,将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