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6 15:52
7月25日,文旅部办公厅发布进一步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水平的通知,要求各地景区优化预约措施,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其中,针对近期公众对“黄牛”乱象的集中反映,明确要求各地文旅部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加大对“黄牛”、第三方平台违规囤票、倒票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完善旅游景区门票分销系统,有效防止“黄牛”挤占票源。
抢票,成为这个暑期的热门词汇。熟读抢票攻略,提前定好闹铃,早早守候屏幕,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许多游客拼尽了全力。可就算一顿操作猛如虎,最终仍是望“票”兴叹。在抢票游客的眼里,门票的价值远远超过票面标价;知名景点的“万票秒空”,大小公园的“今日约满”,由此成为网友在社交平台集中吐槽的话题。
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的抢票难?供不应求无疑是主要原因。不过,如果只是因为景区资源有限、游客假日激增,由此产生的票务紧张其实能为大多数游客所接受。游客之所以对“吃闭门羹”那么大火气,并非因为市场供需本身的不平衡,而是无论线上线下,总有那么一小撮“黄牛”,一边手持门票,一边加价叫卖。一边无票可抢,一边票源充足,不仅是今夏旅游业的奇葩风景,在各路明星集中开唱的体育馆外也饱受诟病。
“黄牛”到底有什么特异功能,总能抢到消失的门票?这么多抢票的网友,难道手速全都拼不过“黄牛”?门票1秒抢光,甚至不抢即光,让人不得不怀疑,售票平台和“黄牛”之间是否有利益勾连?景区官网或活动主办方明明已经宣称没票了,可一些二级平台还在火热售票,而且售的几乎都是加价票,也令人疑惑,这些平台本身,是否就是最大的“黄牛”?更令人浮想联翩的是,每当网友默契地把这些平台送上与“黄牛”关联的热搜,平台从来没有站出来做过解释说明,是只能在隐秘角落“闷声发财”,还是赚钱无暇理睬?
暑期以来,各地公安部门对“黄牛”的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比如,在北京市公安局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中,一批“黄牛”被行拘。不过,打击决心和力度如此之大,还是没把“黄牛”的生意彻底打黄,说明还需要对“黄牛”所处的全链条进行摸排和打击。此次文旅部的通知,将矛头直指第三方平台,这些在理论上有能力比网友率先拿到票、能拿到更多票的平台,到底有没有在做囤票倒票的勾当?景区管理者中又是否存在“内鬼”,总能给大小“黄牛”输送票源?购票平台“黄牛化”,囤票倒票更具有隐蔽性,亟需公安联合监管及网信部门,好好查一查;如果确有第三方平台参与囤票倒票,必须一一揪出来。
囤积票务的平台组织或从业者,不仅破坏了基本市场秩序,伤害了用户的情感,而且败坏了行业的口碑,拉低了城市的形象。所以,无论是个体“黄牛”还是平台“黄牛”,都要从源头上堵,从根子上挖,让每一张门票干干净净地卖到消费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