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奖”入围影片《恶世之子》公映,导演达米安·斯兹弗隆:希望挖掘暴力犯罪背后的深层原因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金跃

2023-07-27 21:23 语音播报

文娱

由达米安·斯兹弗隆执导的美国悬疑犯罪电影《恶世之子》7月28日在全国公映。该片也是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之一。在北影节期间,第一次来到北京的达米安·斯兹弗隆接受了本端记者的专访。他表示,希望自己的电影在展现暴力犯罪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犯罪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达米安·斯兹弗隆1975年出生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他从小在郊区长大,父亲做着小生意,“他让我从小就有机会观看来自美国的大量影片。”

2014年,他执导的剧情片《荒蛮故事》公映。该片由六个独立短片组成,讲述了以航班、饭馆、路怒、罚单、肇事和婚礼为主题的复仇故事。该片入围了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主竞赛单元,让他一下子名声鹊起。该片豆瓣评分高达8.8分,在中国有不少拥趸。

《恶世之子》延续了达米安·斯兹弗隆对于犯罪和暴力题材的偏爱。该片讲述了新年前夜,一个蒙面杀手在美国一个市中心的一栋大楼高层,远程枪杀狂欢的人群,造成数十人死亡,随后很快消失。联邦调查局长马克(本·门德尔森饰)和年轻女警官艾丽诺(谢琳·伍德蕾饰)奉命查案,但破案过程却阻力重重。就在二人走投无路之际,艾丽诺发现了关键线索,但这也让她无限接近恐惧的深渊。

“《恶世之子》的灵感可以追溯到2010年。”达米安·斯兹弗隆告诉记者,当时他还没有拍摄《荒蛮故事》,最初的灵感只是一个画面:在一次庆祝活动中,突然爆发枪击事件。凶手只有一个人,但却造成了多人的伤亡,也瞬间造成了其他人心情由快乐庆祝到极度悲伤的巨大反转。

影片塑造了马克和艾丽诺两位警察形象。达米安·斯兹弗隆不想把两人刻画成那种一目了然的阳光警察。在片中,两人更像是师徒关系。他们从一开始互相敌视,在经过接触和磨合后,最后组成了“破案双人组”。不过达米安·斯兹弗隆最想强调的,是他俩即便是警察身份,也和片中的杀手一样,“遭受着社会体制和官僚制度的挤压,权力对他们的排挤和边缘化,这让他俩在破案过程中困难重重。面对不公,只是他们和凶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已。”

直到影片结束,片中的蒙面杀手才露出真容。这种叙述方式,让影片一直包裹在巨大的悬念之中,吸引着观众往下看。而凶手的作案动机,更是云山雾罩。“这部电影里的凶手不是非黑即白的。”达米安·斯兹弗隆直言,这位名叫“迪恩”的杀人狂的施暴行为,并不是想单纯体验暴力带来的快感,“他的暴行不是由自身引发的孤立行为,而是压迫和剥夺个体尊严的蛮横制度引发的个体反应。对我来说,这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片中女警艾丽诺跟凶手有几场“心理战”的戏,充满了压迫感。达米安·斯兹弗隆认为,两人虽然一白一黑,代表了正义和邪恶,但两人却有着相似的创伤经历,同样被社会环境压抑着,被社会体系和制度边缘化,“所以艾丽诺能够理解凶手迪恩的想法,他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但两人面对不公时的态度和反应却截然相反,“我把艾丽诺比作‘水’,她即便受到种种不公对待,也不会选择犯罪,反而通过拯救他人来寻找救赎;相反,迪恩更像是一座喷发的火山,最终走向了犯罪的不归路。”

导演 达米安·斯兹弗隆

达米安·斯兹弗隆执导的电影大部分都是犯罪题材,他说:“大多数人的暴力犯罪,不是因为他们享受暴力的快感,而是出于某种原因。”在电影中挖掘暴力犯罪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他最感兴趣的地方,“我不是在为暴力辩解,只是更关注暴力本身。当一个人被压迫到极限时,他在摧毁世界的同时,也在自我摧毁,就像定时炸弹一样。”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达米安·斯兹弗隆在上小学和初中时就看过多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他也很喜欢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得知自己在中国有不少影迷,他很开心地说:“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够跟中国电影人合作”。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