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8 12:24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曾专设抗美援朝战争馆,也曾于2020年举办“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展陈中包含多幅抗美援朝主题画作。它们展现了战争时间线上的重要历史片段,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少历史照片的缺憾,也格外具有艺术感染力。
《决策出兵》2020年军博展出
《决策出兵》描绘伟大决策场景
油画《决策出兵》是军博的重要馆藏。1999年,它由时任军博创作室主任高泉创作完成。画作上,中南海丰泽园颐年堂内,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22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正在讨论入朝作战是否可行。他们有的表情严肃,有的展露微笑传递对时局的信心。画作中唯一的站立者是彭德怀。研究抗美援朝的专家、军博研究馆员马沈解释,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与会大部分人并不同意出兵,但彭德怀的一席话扭转了大家的态度。史料记载,彭德怀在会上说:“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我们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就是了。如果让美国占领了整个朝鲜,将来的问题更复杂。”画面上,彭德怀站立时面朝毛主席,以此暗示两位领导人意见一致。
为了尽量尊重历史,出现在画作上的人员名单特地由中央档案馆、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共同确认。创作前,画家还前往中南海实地取材,军博摄影专家也特地去拍摄了颐年堂内家具、屏风、茶具的细节,并一一还原在画作中,这才成就了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激战松骨峰》
《激战松骨峰》以肉搏场面再现战争残酷
战争打响。1950年11月30日,在入朝作战仅一个多月后,著名战斗——松骨峰之战发生了。我军以轻武器步兵连(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拖住了美军的重武器机械化师(第二师)的撤退,为兄弟部队的合围争取到宝贵时间。战斗结束时,全连只余7位战士幸存。
1999年,时任军博创作室专职画家的孙立新创作油画《激战松骨峰》,以罕见的肉搏视角再现了其惨烈。画面中,志愿军战士从小山坡直扑而下,近景画眼位置,两位志愿军战士用枪托砸向敌人。另一位战士左胸已中枪,仍扑向敌人。“我要表现敌我双方滚在一起、掐在一起、厮杀在一起的场面,这种画面的构思受启发于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孙立新回忆。
最初创作时,他计划将色调处理为冰天雪地的冷色。但38军志愿军老战士们告诉他,“那仗打的啊,简直天都烧红了一样,到处一片焦土”。因为彼时,我军对抗的是上有飞机、下有坦克的机械化部队,敌军的空中优势已经让小小的松骨峰陷身火海,成为人间炼狱。这让孙立新内心大为震动,于是才有了现在画面左侧的暖色调处理。同样是根据老战士们的讲述,孙立新在画面左下角增画了双方战士的尸体,它们叠在一起、搅在一起,凄凉和残酷。
《激战松骨峰》在艺术创作上虽然虚实结合,但涉及到战争关键元素的细节,力求尊重史实。在孙立新保留的一系列草图和习作中,可以看到许多坦克、飞机、机枪的特写。其中一张草图中的飞机,便是被志愿军老战士称作“油挑子”的美军F80战机。画面中的枪,孙立新最初画的是转盘式机枪,这被研究抗美援朝的专家、军博研究馆员马沈挑出了毛病:“38军当时使用的是三八式步枪。”刚得知这个意见时,孙立军还有些不服气:自己也查阅过大量资料图片,没错啊。后来听专家讲解了各军武器配备的详情,才发现确实搞错了。
军博的专家说,现在的和平是革命先辈们用一枪一弹,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以科学的态度尊重战争中的细节,就是在尊重生命。
《志愿军第一次后勤会议》
《志愿军第一次后勤会议》还原秘密会议
松骨峰之战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我军因当地交通运输情况严峻导致后勤补给严重不足,阻挡了南下脚步。为解燃眉之急,1951年1月22日至30日,志愿军第一次后勤会议在沈阳秘密召开。然而这次影响到日后战局的会议,因保密性极高没有留下任何照片。直到1999年孙立新创作油画作品《志愿军第一次后勤会议》,才填补了视觉资料空白。
因资料缺乏,当时开会的礼堂也已不在,还原围坐开会的难度太大,于是画面选取了会间休息的场景。孙立新还查阅大量资料,还原了参会将领上世纪50年代的容貌,并凭借军博馆藏的军棉衣等实物,准确把握了服装色调。
画面上,室内,聂荣臻、刘亚楼、陈锡联、杨立三等围着周总理而站,继续热烈讨论,相比一般表现会议的作品更有动感。窗外,寒夜飘雪,隐隐能看到建筑工地正挑灯夜战,透着新中国的建设热情。画面中的周总理右手抬起,正提出“在朝鲜建设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任务。
时值冬日,每个人物都穿着厚重的棉衣棉裤,有的还皱皱巴巴,带着从战场归来的风尘仆仆。由于参会人员来自多个部队和部门,孙立新有意以帽子来稍加区分。“戴着大檐棉军帽的,都是从前线赶回来参会的。”这其中,就包括时任东北军区运输司令部司令员的刘居英。当时刚从前线赶到后方开会的他,详陈运输部队遭遇的严酷轰炸和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并向周总理申请高炮师入朝支援。这次会后,我军三个高炮师入朝保障运输。抗美援朝期间,高炮部队共击落敌机260架,击伤1070余架,为粉碎敌军空中“绞杀战”做出极大贡献。也是在志愿军第一次后勤会议后,入朝战士才有了炒面吃,不用再啃冻土豆了。
以上三幅作品,均填补了抗美援朝史料中的视觉资料空白。而军博馆藏的抗美援朝题材画作中,除了记录战争时间线上重要历史片段的名作,还有许多表现英雄人物的画作。如著名军旅画家何孔德画的《罗盛教》就有三幅,每一次创作,均有较大调整。也曾亲赴抗美援朝战场一线的陈兴华创作的《黄继光》,弥补了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未能留下照片的遗憾,是英雄的家人最认可的黄继光形象。还有张庆涛创作的《特级英雄杨根思》,再现了杨根思怀抱着5公斤重的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战争已远去,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和英雄牺牲精神长留人间,而眼前的每一幅美术作品都以其艺术震撼力,为人们回顾历史、怀念英雄提供了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