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雪:用三维数字技术让文物获得“永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7-29 08:53 语音播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文物三维数字技术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基础,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留存下历史的记忆。这些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晓雪,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与时间赛跑,帮众多文物获得了“永生”。

文物数字化,简单来说就是使用高精度扫描仪扫描文物得出三维数据,再结合全方位拍摄的文物照片,精准地制作出文物的三维展示模型,最终让文物在虚拟世界进行全方位展示。文物数字化数据,是搭建数字博物馆的基础。

杨晓雪原本的研究领域是三维数字化,转型到文物保护领域,就和军事博物馆的这12座浮雕有关。

2016年夏天,军事博物馆正在改扩建,旧馆里原本5.5米高的12座浮雕,在改扩建之后尺寸有所调整。因此,需要先将原有的浮雕完整扫描拍摄下来,根据扫描的数据,3D打印出模型,再雕刻出符合新尺寸要求的浮雕。

浮雕的尺寸大,且全平面扫描极易变形,使得这项工作的难度极大。对巨型浮雕进行扫描时,需要搭起脚手架,一块一块、一层一层进行扫描拍摄,每一个凸起、凹陷,都要仔细采集。浮雕不同于标准化生产的机械,一条边、一个角、一个坑,因为雕刻师傅的手法和习惯不同,有可能完全不一样,必须要把每个细节都照顾到,再根据曲率等去计算数据,否则就无法原原本本地还原文物细节。杨晓雪和同事们常常忙碌到凌晨。就这样忙活了一个半月,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

此后,杨晓雪又参与了天津蓟县千像寺等文物保护项目,在一次次实践中,她对文物数字化意义的领悟也越来越深。文物三维数字技术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基础,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故事和历史的记忆留存下来,就像是和时间赛跑,让文物得以“永生”。

除了精进自身技艺,杨晓雪更把学识、经验传承给学生。她成立了社团,带领学生一起攻关三维数字化技术难题。经过3年研发和反复测试,杨晓雪团队大大缩减了文物三维数字化的时间,突破性解决了相关技术难题,顺利完成了多个文物三维数字化项目。

杨晓雪觉得,把文物保护好,讲好文物的故事,是自己神圣的使命,要继续运用三维数字技术,为推动文博行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