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0 10:17
父亲去世一年多了。每当夜深人静时想起父亲,他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于是,这夜我便辗转反侧。
父亲在河南安阳老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在河北张家口、南京、北京、广州、辽宁阜新等地服役时,都邀过父亲来队探亲,想让他走出山村,看看军营火热的生活,看看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他总怕影响我工作,怕耽误我进步,还怕花路费,除了我在北京服役期间,他到北京住过几个冬天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去过。父亲上了年纪后,我和他通电话便多了起来,我记挂的是他的身体,他关心的总是我的工作。一打电话,总少不了问我工作顺不顺利、有没有新进步,少不了叮嘱我要好好干,也少不了劝我不要为他担心,他说他身体很好,目标是努力活到一百岁。可家人们谁都没有想到,2022年1月2日晚上,83岁的父亲竟没有丝毫征兆突然离开了我们。
就是要当兵
我是在父亲鼓励下当兵的,或者说,我当兵其实也是在圆父亲的当兵梦。父亲生于1939年,新中国成立前吃过旧社会的苦,新中国成立后才上了学,有了高小文化。1958年父亲19岁,他应征参加体检,因体重不达标未能如愿。父亲没有当上兵,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父母生养了我们六个孩子,我在家中是长子、排行老三,我们姐妹兄弟依次是大姐、二姐、我、大妹、弟弟、小妹。父亲当兵的梦想落空后,便把当兵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们身上。1979年我大姐高中毕业,征兵一开始,父亲就到村上给我大姐报名。那时候农村女青年极少有当兵的机会,明知道没可能,父亲还是非常坚持,总希望能有奇迹出现。别人不理解,他解释说,没有毛主席、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他就翻不了身、上不了学、分不到地、吃不饱饭,也看不到新中国,过不上好日子。自己送孩子当兵,就是想为保卫国家、保卫幸福生活出一分力。尽管大姐这年没有当上兵,但父亲给女儿报名当兵的举动,还是在村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邻里乡亲都夸他觉悟高、有远见。1981年我二姐高中毕业,尽管父亲还有送我二姐当兵的想法,但依然因农村不征招女兵,只好作罢。
时光飞逝,1987年我高中毕业,父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鼓励我说:“去部队当兵吧!”记得有一天,父亲让我和他下地劳动,他一边教我锄地,一边说出了让我去部队当兵锻炼的想法。从他自己想当兵没当上,说到他想送我大姐二姐当兵没送成,再说到他想送我去当兵,“就是要当兵”这个念想在他心里“盘踞”了30年。如果父亲不说这些,我还真没感到他对当兵是这样执着。他讲得很激动,我听得也很激动,内心对父亲充满了敬佩,欣然答应报名当兵。收工回家的路上,父亲说要和我赛跑,我们父子两人扛着锄头跑了一路,赛了一路。这年10月,一听到征兵的消息,父亲就急忙领着我去村上报名,那样子好像去晚了,名额就被别人抢走了似的。我顺利通过了县里的体检和政审,穿上绿军装,披红戴花离开了家乡,走进了绿色军营。父亲后来写信告诉我,村里敲锣打鼓送我上车往乡里集中的那天,是他有生以来最高兴的一天。
1993年12月,父亲又送我的弟弟当了兵。我和弟弟当兵后,家里的农活全由父亲、母亲和我的姐妹们扛了起来。虽然生活很清苦,挣钱很艰难,但父亲始终都很乐观,他最经典的口头语就是“活着就干,死了就算”。父亲一辈子在田间劳作,腰累弯了,背累驼了,双手布满了老茧,十指也因长年累月握用农具都蜷曲着,伸不直、展不开。
父亲对部队很热爱。他把我和弟弟送部队当兵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和弟弟在部队好好干,能一直干到退休。2019年军队持续深化改革,弟弟在休干系统面临转业,是选择转到地方计划分配、自主择业还是选择留在部队转改文职人员,弟弟征求父亲意见。父亲自然不愿意让弟弟离开部队,弟弟最后选择由现役文职干部转改为文职人员,脱下绿军装,换上“孔雀蓝”,继续为部队做贡献。
父亲这执着而又炽热的举动,初心只是想为保卫国家、保卫幸福生活尽力,并没有期待任何回报。但这次军改以来,党和国家、军队给予军人军属的优厚待遇越来越多,各项利好政策接连出台。单是“军人父母赡养补助”这一项,父亲就享受到了“双重优待”,这让他受宠若惊,更感骄傲自豪。
“我要争取成为毛主席的好学生”
父亲对毛主席的敬仰与热爱,真诚发自内心,真情融入生命。这是从解放前的旧社会迈进新中国的农民们,爱戴毛主席的一个缩影。
整理父亲遗物时,我看到父亲2000年在安阳县《农民负担监督卡》里,写有这样一段话:“山河万里奠忠魂,日月光照后人心。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我要争取成为毛主席的好学生。刘仁凯”。可能是父亲经常翻看的缘故,纸卡的边边都磨毛了,最后一列字需要用力辨认才能认出来。
父亲一生以毛主席为精神导师,以毛泽东思想为信仰支柱。他对《毛泽东选集》手不释卷,有的段落还能背诵。经常阅读有关毛主席故事的书,看到激动处就大声念给家人听。他教我们姐妹兄弟做人做事、与街坊邻居论理说事,开口就引用毛主席说的话,并且引用的还恰到好处,大家都很佩服。1991年家里盖门楼,他请村里的书法家帮忙,恭恭敬敬在门楣上方正中镌刻“毛泽东”三个大字,一时成为村里热议的“焦点”。我探亲回家第一次看到时,问父亲为什么不写“毛泽东思想万岁”?父亲说,写什么都不如写“毛泽东”三个字最鲜明最直接!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全靠共产党,他对新旧社会有经历有比较,就是要把自己的政治态度鲜明地亮出来,就是要把毛主席牢牢记在心里,高高举过头顶。
父亲到北京过冬那几年,经常步行到天安门广场,对着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鞠躬,走进毛主席纪念堂,含泪瞻仰毛主席遗容。2013年春天,在北京过冬后的父亲准备回河南老家,行前得知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和我们同住一个大院,作为毛主席的“铁粉”,他很想登门拜访。经联系,李敏阿姨很快作出安排。4月3日上午,我们一家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李敏阿姨家。李敏阿姨比我父亲大三岁、比我母亲大四岁,非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加之年龄相近,三位老人相谈甚好。父亲说起对毛主席的敬仰、热爱与怀念,说起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禁不住哽咽。离开时,李敏阿姨为我们签名送书,并与我们合影留念,把我们送到了电梯口。父亲回家后还难掩兴奋激动,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在新中国,我们普通老百姓才能见到开国领袖毛主席的女儿啊!”这次拜访,成为父亲弥足珍贵的一段回忆。
2016年中秋节,我陪父亲到湖南韶山参观毛主席故居,晚上观看《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大型实景演出剧时,父亲全场都很激动很亢奋,一看到剧中“毛主席”出现,他就忽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和现场的观众一起欢呼“毛主席好!”“毛主席万岁!”还冲到舞台前,要和毛主席的扮演者合影。
2019年12月26日,我由军委政治工作部广州联络局提升交流到辽宁省阜新军分区报到。当我电话告诉父亲时,他非常高兴,郑重地叮嘱我,有习主席统率军队,有党组织关心培养,咱们一个农家子弟才能升到正师,要知恩感恩报恩,更加努力工作。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我发现了这样一张小纸片,父亲在纸的正反两面,把同样的一句话连写了三遍:“魁毅于公历2019年12月26日从广州调到辽宁,这一天正好是伟人的生日。”
听母亲说,每年大年初一,父亲都要在念完他自己写的一篇短文后,才肯吃新春的第一口饺子。整理父亲遗物时,我看到了这篇短文。父亲在一张很不起眼的纸上,注明是2010年3月26日重新誊写:我最尊敬的最要牢记的恩人是伟人毛泽东!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志愿军……他们都是我的救命恩人,他们给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永远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牢记他们的恩情!
见字如面。每每捧读父亲这些发自肺腑、荡气回肠的话语,我就觉得,父亲是一个很有觉悟的农民,是毛主席的一个无比虔诚的学生,他的精神境界是那么质朴,那么赤诚。
“党外人士”
父亲与母亲1959年结婚。结婚前一年也就是1958年,母亲参加修建家乡小南海水库会战时光荣入党。父亲没有这样的机会,一直想入党终未如愿。在家里,父亲把自己比作“党外人士”,从结婚那时起就义务做起了“党外监督”工作。看到母亲有什么做得不好,或者没有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父亲就会对母亲说:“还是党员哩,让群众怎么看你?”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前夕,母亲参加磊口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大会,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母亲回到家,兴高采烈地拿出纪念章给父亲看,父亲认真欣赏后,很开心对母亲说:“你这纪念章,也有我的付出呢!以后,这纪念章就是咱们家的传家宝了!”这一年,父亲与母亲结婚62年,不知不觉中,父亲这位“党外人士”也对母亲这位共产党员监督了62年。
父亲对我们姐妹兄弟的教育很重视,他就是勒紧裤带、拼尽全力,也要供我们上学读书。最后,六个孩子中,三个读了大学,两个读了高中,一个读到初中。父亲对我们教育很严苛,要求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既要多学知识多长本领,更要在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争取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在父亲的鼓励和督导下,我和弟弟、小妹先后都加入了党组织。最令父亲欣喜的是,在建党100周年这一年,我的女儿、他的长孙女在大学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当我把这一喜讯告诉父亲时,他激动地连连说道:“好好好!这就好!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我就放心了!”
岁月荏苒,我在部队服役已经走过了37个年头。父亲在世时,不管是他给我写信还是打电话,也不管是他到北京过冬还是我回家看他,每次都少不了对我一番教导训诫,他经常说反复说的是,“要听党话跟党走,好好干工作,党叫干啥就干啥!”“千万不要在政治上犯错误,那样会葬送你的前程!”“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管你当多大的官,都不能翘尾巴,更不能忘本!”“做人要清廉不要贪腐,做事要谨慎不要马虎,待人要谦卑不要骄狂!”……
如今,父亲清瘦的身影虽已远去,但父亲不倦的教诲却言犹贯耳。那如山似海的父爱,那千般叮咛万般嘱咐,将激励我在军旅人生路上继续向前。
文章来源:老记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