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2 17:14
“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由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进入公开征求意见建议阶段,欢迎社会各界就进一步提升模式效能、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提出意见建议。意见稿对于平台内容、功能要求之细致,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力度之强大,前所未有。不少老师、家长留言表示支持。
此次意见稿最明显的改变,是未成年人模式的提法。原有模式以青少年命名,可青少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未成年人是一个明确的范围,未满十八周岁的都属未成年人。新模式弃用青少年这个约定俗成的叫法,转而采用未成年人这一明确的定义,既明确界定了新模式的适用对象,也进一步厘清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边界。
改变不止于名称,更在于实质性的内容。原有的青少年模式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漏洞也逐渐显现。比如进入青少年模式后,有的平台仍在推送淫秽和暴力内容;孩子只需要输入密码就可以自由关闭青少年模式;不同平台之上建设青少年模式的标准并不统一,增加了监管难度等等。种种弊端导致青少年模式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约束力不大、监督效果不好,不少家长甚至于直接放弃青少年模式。
个中缘由,平台有脱不掉的干系。刚进入青少年模式没过几分钟就关闭、不良内容突然别有用心地冠了个动画片的标题、从不看直播的账号突然给游戏主播连续打赏……这些异常操作真的是技术检测不到,还是选择性失明?平台是管不住,还是不愿意管?平台贩卖的是注意力,未成年人的点击量和在线时间都是平台潜在的变现资源,虽然青少年模式对于未成年人名存实亡,但可以“成就”平台的赚钱模式,也可以充当平台遇到监管时的挡箭牌。
推出未成年人模式,就是要打消平台想要钻空子的歪心思,堵上平台用青少年赚钱的漏洞。对此,未成年人模式扩大了覆盖范围,将所有平台都纳入到保护未成年人的行列;采用了方便用户一键进入、退出却需家长验证的方法;另外,意见稿还明确了适龄推荐的内容列表,哪个年龄阶段应该推送什么样的内容写得清清楚楚,平台再难阳奉阴违。可以说,相关部门推出未成年人模式,不是对青少年模式的小修小补,而是真正的全面改造。
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平台要取财有道,千万不能在未成年人身上薅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