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被骚扰是因女性穿着”?别把心理健康班办成女德班
北京晚报 | 实习记者 李霞

2023-08-10 16:50 语音播报

锐评

“不要穿过于透明、裸露的服装,言行举止切忌轻浮”……这不是臭名昭著的女德班上的内容,而是广东怀集县一中学开展的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言论。据华商报报道,学校回应称,本意是提醒女同学保护好自己,因措辞不当引起误会。8月9日,怀集县教育局发布公告,责令该校整改。

涉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课件。图据网友社交账号截图

按照这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逻辑,倘若一名女生被性骚扰,那不是加害者的问题,反倒是受害者穿着、举止的问题,这是滑天下之大稽。“花枝招展”、“举止风骚”,这些主观臆断的侮辱性词汇,竟能用在受害者身上?在性骚扰案件中,错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者,早已经是社会共识。然而,涉事老师居然还在向学生宣扬受害者有罪,显然不是措辞不当,而是逻辑混乱、认识错误,用“误会”二字解释难以服众。

开展女生心理健康课,提醒女性保护好自己,很有必要。但是在课上大肆宣扬“受害者有罪论”、固化不良偏见,显然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穿着暴露才引起性骚扰,这种单一归因会让其他学生对被侵犯者缺乏基本的同情,并转而审视受害者的私德。受害者有罪论背后的逻辑是让受害者多在自身找原因,以至于让他们陷入焦虑自责、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不敢向外界寻求帮助等等。如此教育,学校到底在教育学生自我保护,还是在给她们自我设限?

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心理教育走进很多学校的课堂。但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学校从外面请一些所谓的心理咨询师,并没有将心理学上升到一门科学上去认识,讲的也不是心理学知识;把心理教育这本经念歪的,并不少见。据报道,河南巩义市夹津口镇之朴中学操场的宣传栏内曾出现“贞洁女子的后代更聪明”等标语;乃至有大学指责“女大学生打扮过于暴露”。心理教育成了女德教育,心理健康班成了宣传落后腐朽文化的地方,害人不浅,令人担忧。

让心理健康课回归初衷,给学生传达科学的观念之前,老师应该先接受心理学教育,先荡涤自己脑子里的污泥浊水。比如,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必须依据专业、规范的心理学教材,讲课前应有审定程序,以从源头上堵住有害思想。堵疏结合,让教与被教都跟得上时代,类似的荒唐事件才不会一再发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诸如女德等不健康思想,绝不能让其改头换面上场。

快评

编辑:李霞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