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1 14:56
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还有许多区级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图书馆不仅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人气很高,经常一位难求。然而,因为部分图书馆闭馆时间早、充电接口少、网速慢、占座严重等原因,令读者的阅读体验大打折扣。
在“全民阅读”时代,有读者呼吁,图书馆的服务要跟得上读者的需求,在很多细节之处不妨多考虑一点。
探访
一些图书馆闭馆早
下午4时45分,在国家图书馆,《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响起,“各位读者,阅览室现在已到关闭时间,感谢您的光临……”下午5时是国图的闭馆时间。此时,馆外天还大亮。
“这么早就闭馆了?”听到工作人员的催促,读者王先生有些意犹未尽。王先生家住大兴,来国图要一个多小时。他说,下午进馆没多久,就要和这里说再见了。这时,李女士也起身开始收拾书本,她正在准备司法考试,最近都是上午9时图书馆开门就来。“时间过得真快,感觉不够用。”她说,要是国图晚上也开门就好了。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国图被誉为北京“颜值”最高的图书馆。这里不但有浩如烟海的藏书,独特的穹顶设计也让国图“吸粉无数”。不过,“朝九晚五”的开馆时间,却伤了不少读者的心。
记者了解到,除古籍馆外,国图目前各馆区的开馆时间均为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到下午5时,周一闭馆。而在国图总馆北区的入口处,墙上的牌子却写着开馆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9时到晚上9时(周一闭馆),仅周六日为上午9时到下午5时。一位老读者告诉记者,这是以前的开馆时间。疫情期间,国图调整了开放时间,并要求预约入馆。新冠实行“乙类乙管”后,虽然取消了预约入馆,但开放时间却并未恢复到从前。
图书馆“朝九晚五”,让一些读者尤其是想利用业余时间“充电”的上班族只能望馆兴叹。家住西三旗的马女士就是其中一位。马女士最近喜欢到街道图书馆看书,“充充电”提高一下自己。但提到图书馆的开馆时间,她显得十分无奈。“工作日,我下班了图书馆也下班了。”
位于西城区的大栅栏民俗图书馆,开馆时间为上午8时30分至下午5时30分。虽然开馆时间比“朝九晚五”长了一些,但对于上班族来说依然是可望不可及。“想要下班后带孩子来看书根本没戏。”市民杨女士表示。
儿童阅览区不够“友好”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图书馆吸引着许多孩子们。然而有家长反映,不少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区对孩子并不“友好”。
东城区图书馆王府井分馆位于王府井书店六层,许多孩子来这里看书。一位妈妈表示,王府井分馆专门为孩子们设置了“儿童书架”,从低龄儿童喜爱的图画绘本,到大孩子爱看的故事书一应俱全,书架上还不乏《哈利·波特》等热门作品。美中不足的是,这里没有为孩子们设置专门的儿童座椅,馆内儿童区的照明光线也略显不足,“有时孩子只能站在书架旁,甚至坐在地上看书。”
8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东城区图书馆王府井分馆。进门没走几步,一个背靠着书架、坐在地板上阅读的小小身影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一个小男孩正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读着儿童读物,书架的阴影将男孩整个罩住,显得有些昏暗。记者看到,馆内其实有书桌和座椅,但所有座位全部满员。记者试坐后发现,这些桌椅都是成年人的尺寸,即便有空位,桌椅的高度也并不适合年幼的孩子。此外,部分儿童书架并未配备足够的照明灯,因此光线较暗。
东城区图书馆王府井分馆,小读者坐在阴影里看书。
一位家长说,王府井分馆的儿童书架旁也曾摆放过一些卡通造型的小板凳、小墩子,很受孩子们欢迎,然而疫情期间撤除后,就再也没有恢复设置。
另外,还有家长反映,一些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区摆放杂乱,想要找到成套的图书并不容易。在西城区图书馆德胜街道分馆的儿童图书角,尽管墙上贴有“爱惜图书、放回原位”的提示,但记者看到,在一个书架上,几十本儿童读物杂乱无章地摞着,读者想要找什么书,必须自行在书堆中翻找。
西城区图书馆德胜街道分馆,部分书架上图书摆放杂乱。
充电上网不太方便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带着电脑来图书馆。充电口少、网速慢,成为图书馆的新短板。
8月29日,记者来到海淀区图书馆。在图书馆的自习室里,一位女读者正捧着电脑,手里拿着充电器,来来回回地找插座。“柱子和靠窗的一侧有充电口。”有热心的读者提示说。
记者注意到,自习室里共有44张桌子,能容纳将近90人,而有充电口的桌子只有8张。放眼整个自习室,携带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读者超过了一半,充电口供不应求。靠近充电口的位置不但抢手,而且占座现象严重。
海淀区图书馆,读者抱着电脑四处找充电插座。
然而,抢到了充电口附近的座位,并不意味着就能顺利充上电。原来,自习室的充电口多为三孔插座,两孔插座的数量较少。因此,有经验的读者会带上转换插头甚至插线板。一位读者表示,由于海淀区图书馆是老牌图书馆,虽然历史悠久,但设施相对陈旧,增加充电口恐怕不容易实现,自带设备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如果图书馆能够提供插线板供读者使用就更好了。”
电子设备多了,图书馆的网速问题也凸显出来。记者发现,尽管图书馆都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但网速却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在首都图书馆的“数字文化社区样板间”,读者宋先生一直在尝试连接馆内的无线网,好不容易成功了,结果连首图的主页都要花几分钟才能打开。他无奈地表示,自己是为了查数据库才来到首图,没想到网速如此之慢。“咱们这儿只有一个无线网络。”首图咨询台的工作人员表示,网速慢可能是因为上网的人太多。
在首都图书馆,记者发现,虽然馆内设有带电脑的专座,却很少有人开机。一位读者说,图书馆的电脑比较旧,所以他每次还是带着自己的电脑来。
首都图书馆阅览室内,座位上的插线板满满当当。
改善
改进服务细节
满足全龄需求
图书馆该如何与时俱进为读者提供便利?为吸引人们走进图书馆,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例如成为新晋“网红”的丰台区图书馆大红门新馆,这里不但环境好、采光好,为满足读者需求,绝大多数座位都设有充电口。自7月25日起,这里的闭馆时间还延长到了晚上9时。
近期,北京市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除周一闭馆外,全部或部分区域已延长开放时间。其中,首都图书馆在原本服务至晚上9时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夜间开放区域;朝阳区图书馆一馆两址延长开放至晚上9时;通州区图书馆部分区域延时开放至晚上10时……
在“儿童友好”方面,一些图书馆也花了心思。首都图书馆不但设有独立的少年儿童图书馆,还设有专门的“亲子借阅区”,方便6岁以下的小朋友阅读。在朝阳区图书馆安贞街道分馆,不但开辟了专门的儿童阅读区,书架和阅读桌椅也都适合孩子身高,书架的尖角处还贴心地包上了防撞护角,连空调也装上了防止直吹的挡风板。为了便于家长下班后带孩子前往,这家图书馆24小时开放,即便工作人员下了班,市民也能自行进入馆内阅读。
观点
服务应变“送餐”为“点餐”
“一座城市有多少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汪碧刚表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应尽职责。作为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便利更是应有之义。
“图书馆不仅是给公众提供了一个阅读的场所,还要做好服务,比如灯光、空调、网速、饮水等。”汪碧刚委员认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日渐丰富,但仍需要在文化资源供给和协同创新上努力破解服务短板,做出表率。他建议,图书馆除了要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还应当设立协商环节,了解公众真正需要什么。变“送餐式”服务为“点餐式”服务,从而吸引更多人走进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