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像中的前门大街(1915年至今)
2023-09-04 19:1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历史的车轮从未停下脚步。

本期接续展示,那些尘封的往事,那些鲜活的过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影像。

1915年,正阳门改造工程。桥身加宽,桥拱改低,两侧新做水泥罗汉栏板,四角立铁制灯柱。图片正在重修正阳桥的东半边,照片左侧可见"瑞蚨祥号"字样,前门大街远处可见永定门城楼。

1917年,前门大街,街道两边有缸养的景观植物,增添了生机活力。可见当时人车靠左侧通行。

1920年,前门大街,街面出现机动车。交通工具种类进一步增加。

1920年,箭楼东北侧及东车站货场。改造后的箭楼已成为单体建筑,楼体周围被加以西洋花纹修饰。

1920年,五牌楼和箭楼。五牌楼正上方牌匾只余汉文“正阳桥”。五牌楼东西两侧建筑为现今的大北照相馆和月盛斋所在。

1921年,正阳桥和五牌楼。改造后,三幅桥面的中间部分被分割成左右两部分。桥拱已彻底改平。

1927年,五牌楼和箭楼。地面上出现电车轨道。交通工具愈加丰富起来。

1928年,正阳桥和五牌楼。冬日正午,有轨电车在高耸的电线杆之间通过。

1930年,前门大街与箭楼。钟楼下侧,可见五洲大药房部分字样,现今钟楼建筑为故宫文创所在。

1933年,五牌楼和箭楼。木质结构的五牌楼已破败不堪。

1935年,五牌楼改建为水泥结构,撤除戗柱和抱柱。

1937年,五牌楼和箭楼。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

1940年,正阳门到永定门,南中轴线航拍。

1940年,前门大街。步行,人力车,自行车,小汽车,有轨电车,多种出行方式同时呈现。

1940年, 五牌楼、箭楼和西侧门铺房(牌匾为利兴号兑换所),与现今几无二致。

1946年,从箭楼的箭窗上向南拍摄中轴线,由近及远依次为正阳桥,五牌楼,前门大街和模糊的永定门。

1946年,五牌楼和箭楼,五牌楼上悬挂“车马改靠右行”条幅。抗战胜利,街道上可见国民党士兵,箭楼上高悬蒋介石画像和“明礼义知廉耻”标语。

1946年, 正阳门南向北俯瞰中轴线,依次为正阳门箭楼,城楼,中华门,棋盘街,天安门,景山等。远处依稀可见北海琼华岛上的白塔。

1946年,五牌楼和箭楼。近处门铺侧面清晰可见“合义号铜锡店 打磨厂移此”字样。

1949年,前门大街,解放军进城。炮兵行进,老百姓夹道欢迎。

1949年,解放军坦克兵进城,此时箭楼门洞是封着的。箭楼外围的围廊上也站满欢迎人群。

1949年,解放军进城。箭楼上悬挂“欢迎人民解放军”标语。右下角可见“朱总司令万岁”标语。

1950年,正阳桥,五牌楼和前门大街。现今的月盛斋建筑上侧挂“首都表行”牌匾。

1950年,箭楼和五牌楼。五牌楼上方有五角星、侧展红旗等装饰,牌楼下挂一排红灯笼。箭楼门洞已经开通。

1957年,箭楼。上面悬挂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和毛主席巨幅画像,箭楼上红旗招展,灯笼高悬。

1959年,箭楼东南面,建国十周年纪念明信片。

1970年,前门大街,五一游行彩车行进中。

1979年,箭楼东北面,5路公共汽车站。

1996年,前门大街北口重建五牌楼,与原牌楼不管是位置还是制式还是字样,完全不同。原有的五牌楼于1955年拆除。

2007修缮整治工程以前的前门大街

2007年,前门大街修缮工程,工人在铺设电车轨道。

2008年落成的原址复建的1935制式五牌楼。原有的南护城河已于1960年代改为暗沟,正阳桥已被掩埋。

今日前门大街

从以上简介中,我们可以简单了解前门大街形成与发展的几个要素:

  • 明永乐年间,因通惠河不再通航,货运码头从积水潭东移到大通桥,商业中心也随之由积水潭鼓楼一带迁到前门外和崇文门外一带;

  • 明嘉靖年间(1553年),明修建外城,前门外从原来的城外关厢变为外城最繁荣的地区,形成了鲜鱼巷、猪市口、粮食店街等专业集市;

  • 1644年,清军入关,强制内城汉民迁往外城,同时戏院、妓院、会馆也不允许在内城开设;

  • 1901年,在前门箭楼东、西两侧设立了前门火车站东站西站,前门大街成为同外省联系的交通枢纽;

  • 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

八百米御路静默不语,六百年天街日月朝夕。 欢迎您到前门大街来,走在时光的倒影中,走在北京的初秋里。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