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 07:39
【编者】
8月2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伊莎白辞世。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者、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著名教育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她在中国生活工作九十余载,为北外和新中国英语教育事业付出了全部心血与智慧。本期,两位北外教师的追思文章,带我们走近伊莎白老师,感受她的言传与身教。
伊莎白(后排左八)与1955级校友毕业留影
她让我明白何为胸怀天下
初识伊莎白老师是在2020年的夏天,那时我在新疆大学援疆,组织了为期三周的外语教师“一路同行”研修活动(东西部外语教师协同发展,一起为中国外语教育尽心尽力)。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学校的教授在云端为全国千余名外语教师做了分享。在准备闭幕式讲稿时,我拜访了1955年从北外毕业在新疆任教直至退休的洪雪青和沙广辉两名校友,通过他们我了解到,其实我们的“一路同行”之旅40年前就开始了。
1980年夏天,伊莎白老师和丈夫戴维·柯鲁克来到新疆大学授课一个月。全疆各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师、涉外部门的干部、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以及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外语系高年级学生共计100多人参加了培训。组织者是1955年毕业于北外的五位校友:洪雪青、孙椿毓、沙广辉、高登章和曹祥慧,他们都是伊莎白老师的学生。
“我们班当年18名毕业生主动申请到新疆工作。”洪雪青说。
进疆后,18名校友服从组织分配,在可可托海、中印边境、阿克苏、伊宁等地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他们又汇聚到新疆大学筹办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创办之初,我们基本上可以说是无产者——无师资、无设备、无资料,更无教学经验。招生之初,我们只有3位英语教师,其中只有一位从事过英语教学工作。我们的设备除2台601录音机(早已淘汰)外,连一台能打蜡纸的打字机都没有。英语录音带不到5盘,最好的一盘是柯鲁克夫妇的‘农业学大寨的报告’。图书资料更是少之又少,连一部当代的英语词典都没有。”
这些在新疆英语教育发展的拓荒者克服重重困难,与学生一起苦练语言基本功。
最开始的几届学生没有英语基础,教起来还没那么吃力。等中学阶段开始普及英语教学的时候,洪雪青他们感觉有必要对在职教师开展培训。于是,他们到北京找到了自己的老师柯鲁克夫妇,并于40年前的那个暑假在新疆大学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研修班,与全疆外语教师“一路同行”。
在疆讲学期间,柯鲁克夫妇坚决不让学校车接车送,每天满负荷授课,为改革开放初期新疆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助力。
结束援疆任务前,我去拜访了洪雪青和沙广辉两位校友,送去《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一书,书里有伊莎白老师的文章,记录了她从1948年至今在中国的外语教育经历。
后来,我从新疆回到北外,坐在轮椅上的伊莎白老师也已经是校园里一道熟悉的风景线。今年上半年,在分享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和思考时,我选择“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切入点,与师生一起思考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如何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这些一一对应我们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取向、基本立足点、原则方向、主要着力点、思想方法和应有的胸怀格局,支撑案例是我近5年来工作的亲身经历,包括困惑、尝试和顿悟。我思考了很久,想找一个例子来理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用“胸怀天下”来形容。这样的人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他们具有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能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想到了伊莎白老师。想到她,不仅仅因为她在中国生活了近百年,是北外终身荣誉教授、对外最高荣誉“友谊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英语教育的拓荒人;也不仅仅因为她和爱人43年前在乌鲁木齐与新疆外语教师“一路同行”,促进当地教师发展;而是因为她的另外一个身份:国际知名的汉学家、人类学家。
伊莎白老师20世纪30年代师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著名人类学家弗思(Raymond Firth),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她是第一位走进藏区的人类学西方女学者,三次深入中国农村开展田野调查。她除了与丈夫共同合作完成考察和报道中国解放区土改运动,撰写了《十里店》系列著作外,还著有涉及中国乡村社会和建设实验的《兴隆场》系列著作。1940年到1942年,伊莎白老师在重庆璧山兴隆场开展田野调查,她通过“地毯式”的历史调查和深描再现了那个时代乡村社会基本样貌。《兴隆场》中英文版成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汉族乡村社会的“汉学人类学”经典著作。北外教师冯刚和兰建华去年撰文总结梳理其学术价值,文中提到,除了伊莎白,那些来中国做研究的汉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后都陆续离开了中国。
从伊莎白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胸怀天下。英国共产党2019年7月专程拜访名誉主席伊莎白,赞誉其作为观察者、参与者、认同者和建设者,对中国建设及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当一个人回应的是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解决的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时,她的心里不再区分国别、族别、性别、年龄。我想成为她那样的人,也希望与这样的人一路同行,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作者侯俊霞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专门用途英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
伊莎白(左五)在新疆讲学期间与学员合影
每一次都选择了中国
近日,敬爱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伊莎白老师离开了这片她一直深爱的土地!我和她的亲朋好友、众多学生一样,沉浸在悲痛和哀悼之中。
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曾长期从事外事工作,和伊莎白老师相处十几年。此时此刻,一幕幕亲历过的感人场景,在眼前浮现;一句句聆听到的动人言语,在耳边回响。“小马,你看,璧山的孩子们又给我写信了”“十里店的乡亲们也来吗”“小马,快查查看,汶川地震有多严重,多少人伤亡”“小马,你说现在城镇化进程这么快,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怎么就近读书呢”“小马,其实我没有做什么,得到的荣誉太多了”……翻看着电脑中陪同伊莎白老师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一位坚定、高尚、专业、仁爱的老师形象愈发栩栩如生,鲜明清晰。
孩子的信函是最好的礼物。多年以来,伊莎白老师一直资助重庆璧山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有。每次收到这些孩子的信,她总是兴奋地和我分享。孩子们在信中汇报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喜乐与烦恼,就如平常孙辈写给祖父母的信件一样,字里行间完全没有客套,让人读来亲切而温暖。来信用的是最朴素的薄薄的信纸,字迹有些歪歪扭扭,但伊莎白老师视若珍宝,看完每封信,总是小心翼翼地按照日期排列收藏好。我能体会到她的那种心情。从教学岗位退下来后,伊莎白老师多次返回西南重访故人,还设立了专门基金,持续资助当地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常年与这些孩子保持通信联系。我在伊莎白老师身上,看到了好老师的教育之爱。
故乡的事情一定要尽力。2008年5月12日,我陪同伊莎白老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参加5月15日举行的“终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登机之前听服务人员说到四川地震,成都双流机场暂时关闭,伊莎白老师非常关切。飞机一落地多伦多,她见到前来接机的国家外专局工作人员,简单道谢后就赶紧问:四川地震严重吗?情况怎么样?当她得知当时伤亡人数已有8000多人,非常震惊与伤心,那种表情我至今不能忘记。在加拿大期间,她每天让我到多伦多大学图书馆电脑上查询具体情况,回来告诉她态势发展和救援情况。她坚持去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进行悼念和捐款;几乎参加了在多伦多市的每一场为汶川地震的募捐活动。她说:“家人的事情一定要尽力,四川也是我的故乡。”我在伊莎白老师身上体会到好老师的高尚之情。
中国乡村田野调研是伊莎白老师一辈子的事业,这片土地、这些人一直在她心上。2010年2月9日下午,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长期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外国老专家,并与他们亲切座谈。伊莎白老师在发言中,就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特别是撤销村小可能会造成一部分适龄儿童辍学,建议做好精准调研与服务。温家宝总理说,伊莎白老师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城镇化加快产生的问题,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一定将这个问题好好研究并解决好。在回学校的车上,伊莎白老师格外高兴,看到总理这么重视农村和农民孩子的教育,她特别感动。我在伊莎白老师身上,领悟到好老师的“国之大者”。
每天做一件对他人、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十几年的相处,伊莎白老师朴素的“箴言”我还记得很多。她说:每天至少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阅读、写作、插花都可以。她说:我们要一直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她说:一个人要珍惜自己拥有什么,别总计较自己失去什么,这样就觉得自己很幸福。她说:坚持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运动。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80多岁时依然喜欢冬天在颐和园的冰场滑冰;90多岁时,加入广场健身操的行列,动作节奏上丝毫不迟缓;103岁时,她整理当年手稿,《兴隆场》出版。这些言行好似言传身教,让我终身受益,让我真切看到了好老师是什么样子、应该做什么。
她说:其实我没有做什么,得到的荣誉太多了。她说:我没有那么伟大,就是每次都选择了中国,选择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选择和喜欢的人民在一起。1938年,她选择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1948年,她选择留在刚刚成立的条件比较艰苦的中央外事学校;1957年,夫妇二人拿着英国利兹大学的教职邀请,选择留下来;1966年,伊莎白的先生柯鲁克已年近花甲,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但他知道妻子更爱中国,他们再次留在了中国。她的每一次选择都践行着他们的信念:真挚的友情是坦诚相待,互相信任,坚贞不渝。这样坚定的选择和执着的信念,让我深刻理解了好老师为了什么。
百年沧桑,伊莎白老师在中国出生,见证了中国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国家强盛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中国“十大功勋外教”及“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伊莎白老师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大国良师的光辉篇章。
我会永远怀念她。
(作者马晓燕系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