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 16:57
近日,12集广播剧《哥大的椅子》在网络平台上线。该剧讲述的正是一百多年前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捐款并提议建立汉学系基金的“丁龙”(英文名为Dean Lung,历史上一直称其为“丁龙”),与其雇主卡朋蒂埃之间的故事。
近年来,本报一直关注“丁龙”的研究进展。学者王海龙先生曾在本报发表了一系列介绍“丁龙”的文章。彼时,“丁龙”的身世是一个世纪谜题,他的文章在国内掀起“寻找丁龙”的热潮;2020年初,研究“丁龙”的华人学者陈家基先生,在央视制作的《寻找丁龙》的专题片中爆出重磅新闻:“丁龙”的身世之谜终于解开——他就是广东省江门市台山人马万昌。此后,陈家基也在《北京晚报》刊发长文,详细介绍其考证的过程。
“丁龙”是中美两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其传奇经历也受到文艺界的重视。
广播剧《哥大的椅子》由旅美作家张西女士编剧兼导演,其内容脱胎于今年5月6日在美国上演的话剧《哥大的椅子》。该剧由枫香康州剧社在北美首演,演出后引起极大反响,很多华人观众都被“丁龙”与卡朋蒂埃长达半个世纪、跨越中西文化的友情所感动。
5月6日,张西编导的话剧《哥大的椅子》在康涅狄格州成功首演,“丁龙”后代一行18人观看了演出,并与演职人员合影。 摄影 张琬迪
近日,记者采访了张西,听她讲述了《哥大的椅子》创作背后的故事。
2004年开始,张西关注抗战老兵题材,并收集了很多资料。移居美国后,张西的视野更加多元、广博。
2018年11月11日,由她编剧的中美民间抗战题材的话剧《飞虎恋》在美国由枫香硅谷剧社上演,演出大获成功。本打算回家歇上一段时间的张西,在机场候机时,在手机上读到了钱穆写的介绍“丁龙”事迹的408字白话文章——
一名来自山东的华侨“丁龙”,给纽约一名退役将军当仆人。“丁龙”死前把主人给的工钱都捐给了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丁龙讲座”,以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为宗旨。
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丁龙”的故事。“丁龙”的气度和格局,令张西肃然起敬。疑惑也随之而来:旅美多年,为何她从未听过“丁龙”的故事;周边的华人,也从未有人提及他。在飞机上,她决定回到康涅狄格州后,就写一部关于“丁龙”的话剧,让更多人知道他的宽广胸怀。接下来的三周时间,张西一气呵成,创作出了三万余字的剧本:《丁龙的梦》。
2018年12月7日,张西把剧本发给朋友们。张西的老搭档,北美枫香文化中心的艺术顾问梁雁文,读了剧本后一夜无法入睡,她也为“丁龙”和卡朋蒂埃两个人的故事而感动,主动请缨导演这部话剧。
2019年1月8日,张西组建了枫香波士顿剧社的《丁龙的梦》剧组。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5月25日,《丁龙的梦》在波士顿温彻斯特高中剧场首演,并赢得观众的喝彩。演出结束后,导演梁雁文泣不成声,她说:“我从丁龙身上学到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好品质。”
《丁龙的梦》上演后,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关注,剧组也收到许多机构的演出邀请。张西和剧组甚至定好了2020年春节后到国内巡演的计划。
没想到的是,整个计划因疫情暴发而停摆。正是这段时间的停摆,让张西有了更多收获。
在此之前,“丁龙”的身世一直是个谜:他姓甚名谁,籍贯是哪里,他是否回到中国,这些都没有确切的说法。因此,张西在创作《丁龙的梦》时,将结尾设置为开放式。
2020年春节后不久,国内媒体传来重磅消息:“丁龙”的身世浮出水面。学者陈家基通过家谱、信件以及照片等资料证实,广东台山市白沙县千秋里村的马万昌就是“丁龙”。当年,马万昌到美国时,改名“马进隆”,而台山发音“进隆”即为“丁龙”(详见《北京晚报》2020年8月26日《“丁龙”是如何找到的》)。
这个消息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也让张西开始修正话剧,准备重写一版。
为此,张西做了很多案头工作:与陈家基先生进行了多次沟通;与“丁龙”的后人黄畅泉先生取得了联系;专程造访了位于纽约上州卡朋蒂埃的老房子,更是下功夫深挖了卡朋蒂埃鲜为人知的前世今生……
她的创作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最终,又花了四个月时间,完成了近5万字的《哥大的椅子》剧本。
在创作《丁龙的梦》时,张西给了卡朋蒂埃一定的笔墨。2020年,重写《哥大的椅子》时,张西仍然把重点放在卡朋蒂埃身上。在张西看来,“丁龙”为提升华人形象,改善华人后代的生存和教育环境,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但没有富商卡朋蒂埃的助力,身处排华时期、地位卑微的“丁龙”,纵使有一万个梦想,也等于空想。
“丁龙”的最大愿望就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一个介绍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讲座,为此特意为哥大捐款1.2万美元。卡朋蒂埃心里清楚,仅凭1.2万美元,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卡朋蒂埃主动捐出10万美元,向校方提出的条件却是:“不必提及自己的名字,而且保留追加捐款的权利。”在卡朋蒂埃的坚持下,“丁龙”的愿望得以实现。后来,卡朋蒂埃信守诺言,两度追加捐款,最终达到40万美元之巨。为此,卡朋蒂埃晚年卖掉了纽约的公寓,搬到偏僻的乡下。
“两个不同族裔,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知识结构的人,靠什么支撑26年的雇佣合作关系?在他们从物理和时空上彻底分开之后,又是什么让彼此持续友谊到终生。是钱吗?显然不全是。想必相互间的信任、欣赏、双向奔赴对方文化的心灵默契,才是扯不断的纽带。”基于这样的思索,在设计这对人物关系时,张西艺术性地设计了“以好换好”的理念。在剧中,卡朋蒂埃也经常念叨这句话。
张西告诉记者,“以好换好”是好友李惠娟母亲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被她挪到了剧中。剧中,正是“以好换好”的想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卡朋蒂埃,他也完成了自己的救赎。最终,当卡朋蒂埃与“丁龙”的友谊得到升华时,观众们都被感动了。
一位华人观众这样说:“我在观赏这部话剧时,产生了极大的心灵共鸣。我仿佛与丁龙进行了世纪对话……”
《哥大的椅子》首演时,“丁龙”后代一行18人,驱车来到康州,当看到自己祖先的故事被艺术创作后搬上话剧舞台时,他们都非常激动。
“丁龙”后人上台致辞 枫香戏剧社 提供
张西告诉记者,《哥大的椅子》取名时来源于她与“丁龙”后人黄畅泉一次电话聊天时的灵感。
黄畅泉向她讲述了这样一段细节:
进隆(即“丁龙”)的儿子马维硕1972年曾写信给在美国的儿女:“你们有机会去到哥大参观,要到纪念堂看看你爷爷捐款时坐过的椅子,上面刻着‘马进隆’的名字啊!”
因为当时哥大成立汉学研究课程后,进隆已回到家乡千秋里。他收到卡将军的信,信里说哥大用“Dean Lung”的名字成立一个课程。进隆看到“项目、课程、位置”等的英文写法与“椅子”的写法差不多,便产生误会,于是便对儿子马维硕说,哥大将他捐款时坐过的椅子放纪念堂,并刻有自己的名字。
这个美好的误会直到2022年学者王海龙邀请他们去参观哥大捐款大堂时才得到解释。当时,黄畅泉与舅父马腾沃提出要寻找刻有“Dean Lung”的椅子时,精通英文的王海龙,给他们做出了准确的解释,大家才明白原来是以进隆的名字设立了课程,并没有这把椅子。
张西听后,便将这个充满戏剧性的误会,提炼成了剧目的名字:“哥大的椅子”。
随着《哥大的椅子》的上演,“丁龙”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华人所熟知。一些华人观众说,“以后休假时,应该带孩子到哥大打卡,去寻找那把并不存在的‘哥大的椅子’。”
张西说,由于演出的是中文版本,因为语言的缘故,无论是《丁龙的梦》,还是《哥大的椅子》,仅有少数本土美国人参与话剧的表演和观看,但这些为数不多的美国人,都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感动。
张西透露,枫香康州剧社计划明年亚裔月时,在康州首演英文版。美国观众如何评价这部剧,她也充满了期待。